桃花坝上跳钟馗,春社日里祈丰收,这是歙县雄村乡在“雄村上社”开展的农民文化乐园“文化惠民、春社祈福”活动。“雄村上社”历史悠久,是清朝年间村民搭台演戏、祈求五谷丰登、保土安民的场所。“雄村上社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能保护利用得如此之好真的不容易,它的建成丰富了我们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该乡农民文化乐园管理员姚珍兴奋地说。
近年来,该乡坚持保护第一与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与依法推进、政府主导与市场营销、分类指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原则,全面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去年投资40万元对古戏台“雄村上社”进行修缮、提升及利用,用于开展体育、舞蹈、书画、民俗等一系列公益性活动,成为农民展现自我的一个文化大舞台。
镇龙桥,是该乡鲍庄村庄源自然村位于村口的一座古桥,桥上有一古亭,当地人俗称“桥亭”。这座“桥亭”建于明代嘉靖16年。当初用于抵御外来侵扰,保卫村民安全。和平年代里,“桥亭”二楼供观音菩萨,老百姓求佛许愿,保佑家人平安;一楼供人小憩、避雨等。镇龙桥还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聚合惜别之处,如今成为了村口一道亮丽的景观。去年该乡投入10万元对其外观进行了修缮,今年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让古亭发挥更大的功用。
据悉,雄村乡今年在已完成“百村千幢”古村落和9幢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按照古村落、古祠堂、古戏台、古亭等“十古”分门别类保护利用,年初对“十古”展开调查摸底,逐一造册登记入档。该工程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投入300万元,对全乡20余处“十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逐步实现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十古”保护利用工程实施以来,该乡进一步完善古建筑保护工作机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签订保护协议、加强宣传教育等办法,充分调动全乡上下参与古建筑保护的积极性,实现“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同时,积极采取“对接市场、良性互动”措施,鼓励社会资金以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依托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优势,扎实做好雄村乡徽州古建筑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让珍贵的徽州古建筑重放光彩、再焕生机。(张祁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祁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