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阜阳的窑子茶,我马上就条件反射地想到28加重自行车,因为在少时的记忆中,这两种东西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商业都规模化了,很少有用自行车作为“流动货架”走街串巷卖窑子茶的了,最不济也有个固定的摊位。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走街串巷的窑子茶,是阜阳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的画面中心,就是一辆28加重自行车。这自行车“武装整齐”——后座上垫一块看上去厚而结实的、给人以“颠扑不破”之感的木板,板上是三个同样给人“颠扑不破”之感的厚重搪瓷盆——这可不是秀气小巧的搪瓷饭盆或者搪瓷钵子哦,是脸盆,还是大号的!加重自行车的后座、“颠扑不破”的木板,和三个大号盆,这几者之间是用轮胎的内带皮子绑在一起的,内带不是自行车的内带,而是汽车的,汽车的才够宽够劲儿。总之,经过这么一番武装之后,这自行车,颇有重型军用大卡车的味道,成为这道风景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那气势!
三个盆子中,分别是窑子茶的三个品种:米茶、元宵茶、面鱼茶。米茶和元宵茶是南北各地都有的,虽然好喝,但与外地的相比,也没什么特殊之处。面鱼茶里面并没有鱼,而是加水,将面粉搅上劲,做成的面疙瘩汤。因为疙瘩小,在汤里形似小鱼儿,所以叫“面鱼”,这在北方也是常见的吃食。
这道风景里,还有一个武林高手,就是骑着车叫卖窑子茶的人。谁要说他不是高手,就自己去骑一下这样的自行车试试——就算你能骑车带得动相同重量的东西,可你能在曲里拐弯的小巷子一边骑一边还不看路地吆喝着“谁要窑子哩”?并同时保证你带着的三盆汤汤水水,不会在脸盆里“惊涛拍岸”?
如此一位武林高手,骑着他那重型座驾,带着汤汤水水稳稳地穿街走巷,用游击战的方式卖窑子茶。当有人要买时叫住他,他一偏腿,就下车停住了,那份轻松,那份潇洒!
上面对窑子茶的运输工具和卖窑子茶的人的描述,比作为主角的窑子茶要多,有些喧宾夺主了,但这实在不是因为窑子茶不够好,而是因为——卖窑子茶的人,骑着那样的28加重自行车,那样叫卖窑子茶的方式,实在是一种给人印象太深的行为艺术,深到一提起窑子茶,首先想起的,是那个武林高手和他的重型座驾,然后,才是窑子茶本身。
关于窑子茶本身,我只记得在燥热的夏季,一碗面鱼一口气地喝下去,从喉咙,一直舒服到了心坎儿里——最是下肚时那滑溜溜的感觉,似灵动清新的溪水,涤荡了肺腑。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靳雪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