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徽州文书的“再发现” |
日期:2011/9/2 9:08:53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1212次 |
作为以古徽州社会、经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其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中国三大地方显学的地位已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同。而徽学所以能成为专门的学问,是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徽州文书的大规模发现有着密切关系。 徽州文书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在徽州屯溪大规模面世的20万件从宋代到民国的文书档案,它们包括:交易文契、合同文书、承继文书、私家账簿、官府册籍、政令公文、诉讼文案、会簿会书、乡规民约、信函书札等。这些徽州文书批量大、品相好、跨时长、种类全,跨越近千年历史,涵盖几乎全部文化领域,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最真实具体的反映,为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实态,准备了不可多得的典型和丰富的资料。无论是作定量定性分析,还是做连续性追踪考察,都具有较高价值。 2001年5月,徽学学者刘伯山先生将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财力搜集的11052份(部)徽州文书悉数捐献给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在教育部设在该校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设特藏室珍藏这批文书,特藏室命名为“伯山书屋”。从2004年开始,刘伯山先生借助教育部重大课题《新发现徽州文书的整理》,对“伯山书屋”和祁门县博物馆所藏徽州文书进行科学整理,共整理文书15000余份,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5年,至2008年12月完成,至2009年6月,共出版《徽州文书》3辑30卷。 《徽州文书》所整理的都是近十几年来在徽州民间新发现的具有唯一性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内容丰富,涉及生产劳动、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活动、商业经营、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时间跨度从明宣德四年四月至20世纪80年代,不仅在徽学领域意义重大,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学等领域都有重要价值。该书对所收文书进行详尽考证,确定了它的出自地,附有《地名图》和记述文书来源及发现过程的《寻获记》,有效弥补学术界过去整理徽州文书不调查文书的来源、传承和出自地等不足。该书最大的理论贡献,还在于创造性提出历史文书档案的归户性理论与整理原则,努力还文书档案原有产生与保存的本来状态,极大提高文书的研究价值。目前,这一理论与原则已被学术界认可和越来越多地推广使用。《徽州文书》是迄今为止徽学资料出版规模最大的盛事。本书以其资料的宏富、体例的创新、考据的精细等特点,在学术界、出版界赢得广泛声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栾成显评价说:“文书整理需要熟悉历史背景、具备广泛的学识及各种专门知识,一向被学界视为重要的科研活动。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整理’,是徽学的基础研究项目之一,历时多年,作为该项目成果之一的《徽州文书》,并非一般的资料整理,而是一项科学研究成果。 ”《徽州文书》采取全新体例,按归户文书进行编辑,凡原本属于一户的文书,在搜集、收藏、整理、编辑等过程中都没有被打乱,保持原貌不变。既给研究者带来方便,也提高了文书的利用价值。因此,“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优秀科研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