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铁,饭是钢,饭饱草鞋牢”。这句徽州俗语道出,饮食是生存的第一需素,若要干好工作或行千里路必须吃饱饭。一个人都有其饮食嗜好,一个家庭也有其饮食习惯,一个地域更有其饮食特色。不管怎样,一日三餐,不可不食,生活上的需求,舌尖上的饮食,从寻炊料到烹饪,从饱味觉到营养,从行“光盘”到素养,构成了内涵丰盈的“舌尖”饮食文化。
“舌尖”两字,从字的结体上看,让人顿悟道,即千口(众多),小口(小孩),大口(大人),组成庞大的消费队伍;从字面组合深层次上推敲,则有小(小食物)千口能累成“大”底座,大(大消费)千口竟然吞噬成“小”乾坤,这确拓深了饮食消费面面观。
《悯农》一诗千古绝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道出盘中食物皆来之不易的哲理。其实,古徽州早期消费理念亦颇值鉴赏,如“一块先生两块匠,三块四块砌田磅,五块六块不象样。”这句古徽俚语,是徽州民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对徽州餐桌饮食文明的真实写照。
那时,徽州人生活贫困,经济拮据,教师在乡村教书,家长根据学校学生的多与少,要给教师轮流“蒸饭”(免费做饭招待人),家长热情,要用酒肉招待先生;教师斯文,每餐只能夹一块肉,这样餐餐有肉,生活似乎天天美好。若要在过节时,教师只能喝一杯酒,否则会被认为粗野而被唾弃。工匠即做手艺的人,每餐最多吃两块肉;砌田磅者即出大力、流大汗的壮汉,最多吃三四块肉。肉类人人都喜欢吃的,但他们的这种“规则”式的饮食习惯,早在长辈的吩咐下,已约定俗成,成了文明饮食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