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以徽文化为研究对象,有人把徽学界定为地方学,显然是受到徽文化具有特定地域性的影响。 ”黄山学院副教授胡家俊是徽学研究爱好者,他关注的重点不是具体的某项徽学研究成果,而是喜欢琢磨和梳理一些徽学研究的基础脉络和动向。
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徽文化,究竟是什么?游客们眼中的徽文化可能只是那些静止着的徽派建筑和古戏台上的徽州戏曲。实际上,研究者们心中的徽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表现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胡家俊介绍,徽文化包括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刻书藏书、徽州工艺、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多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存在。
胡家俊倾向于“徽学不是地方学”,认为徽文化尽管有其地域性限制,但由于徽州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典型意义,徽学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他介绍,许多学者之所以认为徽学的研究价值大于地方学,就是因为徽州文化代表了古代中国自宋代以来的主流文化,他们把徽州作为研究明清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现存的大量徽州典籍、徽州文献、徽州文物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学研究的资料基础。 ”胡家俊认为,近年来,大量徽州契约文书的发现和流传,被誉为继甲骨文、敦煌文书、大内档案和秦汉简帛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这本身也说明了徽学研究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对徽州文书的研究,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推动中国史研究的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