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凤画已于2006年成功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凤阳县积极加大对凤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了“凤阳县凤画协会”,出版了多集凤画册和凤画挂历,在全县大、中、小学及老年大学建立凤画传习基地10个,培养了大批凤画作者,全县拥有省、市、县级传承人15名。自2012年起,凤阳县组织凤画作者精选凤画精品百余幅先后赴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展出,开展凤阳凤画全国巡回展,扩大凤阳凤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凤阳凤画日前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十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014年5月15日—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凤画在文博会上大放异彩。观众对凤阳凤画巧妙地划在凤阳花鼓的鼓面上,形成花鼓、凤画“双绝合璧”的创举赞不绝口。
凤阳凤画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流行于淮河中游及凤阳地域,是对远古图腾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流传于民间。凤阳凤画具有造型独特美观、设色鲜明艳丽、技法细腻严谨、结构准确固定等特点。凤画以它“蛇头”、“龟背”、“鹰嘴”、“鸡爪”、“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聚集了百鸟之长的独特艺术造型,及富贵吉祥的形意、色彩艳丽的艺术形象受到大众喜爱和推崇。画法上,经历代艺人不断创造,在吸取工笔花鸟画勾线、敷色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以龙凤画为主,兼蓄年画的通俗画风,在宣纸上作画,有“五彩、素彩、水墨”色彩表现手法,色泽鲜艳而不俗套,极富装饰味,雅俗共赏,受到当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具有浓郁乡土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凤画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凤阳县殷涧镇综合文化站 王胜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