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消失了的滁州唱书艺术 |
日期:2014/6/20 9:43:04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253次 |
说唱书,顾名思义就是边说边唱,这一艺术形式早年流传在滁州珠龙、大柳一带。从前农村没有多少文化生活,没有电影、电视,识字的人也不多,这就为唱书这种大众文化留下了广阔的市场,是当地乡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 唱书艺人,不用道具,就一人一戒尺而已。说的都是一般老百姓感兴趣的才子佳人,精忠报国的故事,如:“秦香莲”“二度梅”“千里送京娘”“辕门斩子”“ 王宝钏住寒窑”等等,唱书人是说一段唱一段,说的是绘声绘色,唱的是如泣如慕,再加上他的丰富表情,精彩纷呈,感人泪下。 所以说这种艺术适合在乡村生存,它不同于说大书的,它添加了唱的成分。也不同于流行于苏沪一带的评弹,它不需要乐器,而且是一人表演。乡镇上谁家有什么过生日啊,娶媳妇啊,请人来说唱上一段,花费不多,皆大喜欢。过去,生活节奏慢,又多是大家庭在一起生活,农闲时节,唱书艺人很是吃香。老奶奶们喜欢听小姐落难的段子,一段王宝钏住寒窑,可赚足了她们的眼泪;而大老爷们就喜欢听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之类,个个感叹赵匡胤大丈夫光明磊落、不近女色的英雄气概。 居《滁州珠龙马氏家谱》中记载,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日本侵华前还十分流行,也就是在1937年前,唱书艺术还是当地的一种普遍的娱乐或者说受教育的方式。日本人侵华后由于在当地烧杀抢掠,大量乡民加入跑反大军,有的流离失所,有的逃到大后方,艺人们逃的逃,忘的亡,这种地方艺术也就渐渐凋零,以致消亡,遗憾的是当年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我们也无法得知当年唱的是什么调子,更无法还原这种艺术形式,难怪文革后的滁州地方志上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我们不能忘记当年这种艺术的存在,《滁州珠龙马氏家谱》的长曾孙就是受到唱书的影响,以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唱书艺术的消亡,我们除了惋惜,更应该珍惜今天还存在但濒于消亡的众多艺术,要像对待昆曲那样对待这些濒于消亡的艺术。毕竟每一种艺术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刀还会再长出来,消失了就再也见不到了。 写到这里也该收笔了,让我用一首打油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唱书艺术源珠龙, 乡民围坐听唱风。 倭寇屠刀此技绝, 可怜只留故纸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