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八十年代末,我在合肥艺术家的陪同下,去了徽州的歙县杞梓里镇古村落。至今让我仍然难忘的是镶嵌在古宅、祠堂、路亭上,堆在柴火堆里、走廊上、房檐墙脚下等无处不在的徽州木雕。看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群落无人居住,缺乏维修,雨天雪天漏水,倒塌成堆的木雕建筑构件残缺不齐,在阴暗潮湿中霉变虫蛀,那些风化的肌理和残肢断臂正经历着岁月的沧桑,一天天在消失,让人倍感痛心。当时在庐江县和无为县境内靠近长江边有两个大型木材旧货市场,商贩们常在徽州地区从事拆迁工程,购买一座大型祠堂只需五、六千元,买一座三百平方左右的古宅只需两三千元,主要是拆下其梁柱作为木材贩到市场买卖。长年累月,无数的徽州古建消失在了商贩的手中。而且拆下来的祠堂雕花门窗、雀替斗拱、朱金彩绘等木构件,由于年久腐蚀,只能全部丢弃或沦为厨房里的柴禾。在青阳县陵阳镇新桥村有户姓宁的人家,一家四口住房不大,不是很富裕,但伙房足有90多平方米,里面堆满了旧房料,老家具,烧饭时就劈开当柴烧锅。在认识他们的头几年里我去过很多次,每次去就一头钻进他们家的伙房。在木柴堆里,我找到过大型祠堂构件,彩绘木雕对头狮、拱梁以及雕花匾额。可以想象在徽州地区,有无数木雕被付之一炬。那个时期,我还有个朋友是位摄影爱好者,经常骑摩托车从合肥去徽州各地采风,有次在一个西瓜地里,他发现瓜农竟然用一座清代彩绘朱漆木雕床当成看守西瓜的房子,经过了解,在他们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好几张,出于对雕刻工艺的喜爱,他便将喜欢的部分木雕拆下用摩托车带上满满两大包。从此以后,他常去徽州地区,看到农户家里的家具,便将其喜欢的构件现场拆下来,带回合肥。几年以后他感到整体床柜比零散的雕版更漂亮,所以又将床架和家具构件买回,摊在地上,再将以前拆回的木雕对号拼凑,恢复完整。回顾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80年代左右,当地政府和基层群众,甚至整个社会对于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严重缺乏认识,文化出现断裂,导致自己的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是二三十年前,代表我们地域文化资源的徽州木雕所处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