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寻黄梅,便下江城向宜城。6月30日,由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行7人共同组成的安徽戏曲文化调研团队离开江城芜湖,来到宜城安庆,探访黄梅戏曲的前世今生,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7月1日,调研工作正式展开。
调研动态:青媒去哪儿
安徽戏曲文化调研团队队员们都有个独特的名字——青媒,意为青年传媒学子。青媒去哪儿?调研安徽戏曲,首推黄梅,这次安徽戏曲文化调研团队也来到了安庆,就安庆区域人文历史、社会经济概况、黄梅戏艺术特色、戏曲文化需求与消费、戏曲文化供给与生产以及政府效应等层面展开访谈,辅以问卷调查。团队队员们做好分工,明确任务,在安庆市区菱湖公园、莲湖公园、湖心南路、华中西路对市民们进行问卷调查,一天下来,收获颇丰,完成了近百份的问卷,并于当日晚上召开会议分析问卷,总结实践,布置准备第二天工作。
见闻细节:梨园正能量
安庆处处黄梅声,支支黄梅枝枝香。漫步于安庆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看到黄梅戏的元素,是建筑雕塑,是移动广告,更是那人人爱唱人人爱听的黄梅之音。在和安庆市文化馆、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焦馆长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文化馆已在部分学校开设了黄梅戏普及班,让黄梅戏传承保护从教育开始,黄梅戏教育从娃娃抓起。下午,循着声波搜索,阵阵琴弦乐和声声黄梅腔吸引队员们来到莲湖公园长廊,见到了一群可爱的爷爷奶奶。在和已经60多岁的张阿姨聊天中了解到,宜城安庆有许许多多的黄梅戏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群众戏班,春光苑广场有4到5个黄梅戏迷团队,科技广场也有4到5个,此外,江边焚烟亭附近有、菱湖公园周边有、水上公园内有、火车站广场有、公路客运中心站广场有、石化俱乐部广场有,就连市集贤南路与市菱湖北路交界处的十八开超市广场也有,只要有足够大的空地,就能找到黄梅戏戏迷们街头献艺的身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黄梅戏有着戒之不去的瘾。每天下午,他们自带演奏器材和小板凳,汇聚一起,刮风下雨也好,严寒酷暑也罢,都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他们的头发有些花白,嗓音有些苍老,身姿有些僵硬,但他们个个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学唱时专注投入,一招一式严谨认真,唱段吐词力求字正腔圆。
戏曲科普:黄梅知多少
在10类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戏剧共158项,其中涉及安徽的达12项,如黄梅戏、庐剧、徽剧等。从“徽班进京”到“黄梅远播”,安徽戏曲,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安庆市,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此时才被称为黄梅戏,可以说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在安庆。曾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徽风皖韵,黄梅乡音,千万里我把你追寻••••••
实践感悟:青春好声音
调研归来,感慨颇多。从未接触过黄梅戏,更听不懂安庆话的袁梅同学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变身为黄梅戏的狂热粉,学起了黄梅。她说:“黄梅戏是安庆的地方特色,在众多传统资源面临湮灭之际,我们应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发现黄梅带给我们的听觉上的享受,我也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黄梅戏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也希望更多的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可以多多关注黄梅戏,学习黄梅戏!”队长房凯在总结中说道:“今天大家比较辛苦,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有收获也发现了新问题,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问卷调研所得结果与预想不一样,市民的黄梅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非和大家想象的那么强。黄梅戏的传承现状都是如此令人担忧,岳西高腔、皖南词、桐城歌又面临怎样的处境呢?每个学科的学习者都有责任去推动学科文化发展,我们调研团队所能做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把我们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分析后形成理论,最后再次回归于实践,如此往复,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达到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
据悉,此次安徽戏曲文化调研团队会在安庆调查走访当地群众、专家学者、戏曲保护传承人以及政府部门、第三方组织等,从各方面全方位地了解黄梅戏的现状。而岳西高腔、徽州民歌、桐城歌等团队的调研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躬行锦绣梨园,献礼美好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