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位于寿县县城南30公里,距省道203线2公里,古名芍陂(quèbēi),东晋时因此地设置安丰县,故改称“安丰塘”。楚相孙叔敖主持兴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591年),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塘”美誉,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寿县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按照“科学保护历史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申遗、规划、基础、产业等“四驾马车”拉动安丰塘保护利用工作,努力把安丰塘打造成“南工北旅中农”三大功能区的重要一极。
以申遗促进保护利用。安丰塘古迹修缮保存完好,具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文物古迹资源、名人名士文化资源、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现代水景观资源等。北堤外侧孙公祠,始建于汉代,为纪念兴建芍陂的楚相孙叔敖而建,1999年重修,祠内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蕴含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2011年7月,水利部李国英副部长视察安丰塘,作出重要指示:“加强芍陂古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研究。藉以让更多的时人和后人研究、认识安丰塘,发展古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现代安丰塘的开发利用,泽被当世和后代”。寿县对此极为重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通过邀请专家多次实地走访调研,认为从目前已公布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来看,尚无水利工程灌溉的类型,芍陂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可填补这项空白。今年3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文物协会、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同省农委、省水利厅和六安市委、市政府在寿县召开明清城墙暨安丰塘遗产保护研讨会,形成了专家论证意见,出版了专家论文集,并积极申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该县又强力推进安丰塘(芍陂)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安丰塘工程建设利用、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弘古创新发展。目前,申遗工作正按相关程序要求快速推进。
以规划促进保护利用。该与省文物局沟通对接积极编制安丰塘保护规划,制定安丰塘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并突出重点、考虑实际,规划近期及远期保护项目。本着“绿色、节水、安康、丰厚”的宗旨,围绕“打造集文化旅游、养老休闲、水产品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商业地产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综合系列功能风景区”的总体要求,委托北京杰地亚建筑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安丰塘开发项目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和设计,规划确定了12项开发建设内容,明确了项目开发目标方向和功能定位。
以基础促进保护利用。为充分发挥灌溉效益,保障灌区农业生产,县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和保护,改善周边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安丰塘除险加固。投资5500万元,修建一条29公里长、6.5米宽的安丰塘西堤道路(县级三级路)。投资346万元对安丰塘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对北坡、西坡约16万平方米的坡面进行了彻底绿化;在东北角修建了景观带和停车场;对北堤进行了路缘石堆砌;对环塘四周水利工程进行了仿古修缮;对孙公祠进行修缮维护和环境整治。建设中的济祁高速寿县段在安丰塘预留一个互通,正在进行连接线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安丰塘的保护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以产业促进保护利用。为充分利用安丰塘在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寿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产业发展。一是围绕安丰塘为核心的观光农业、高端生态农业的开发,大力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目前与中国市场学会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签订了安丰塘综合开发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注册成立天下第一塘(寿县)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项目选址、规划等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二是依托安丰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推进安丰塘周边席草、柳编和生态养殖等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板桥草席”等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力争发挥品牌效益,推动区域农业结构转型。三是利用安丰塘水面优势,探索发展新能源产业,与振发新能源公司合作调研论证发展光伏产业。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严把环保关,坚决防止污染企业落户安丰塘周边,积极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到既要加快发展,更要青山绿水,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