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温《古文观止》中《圬者王承福传》一文,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塑造的一个名叫王承福的“泥瓦匠”形象跃然眼前。
王承福,行伍13年,平定天宝战乱立过功,解甲归乡成为失地农民,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俸禄,而是进城当了“泥瓦工”,凭刷墙手艺养活自己,有余力还接济伤残乞讨流浪者。他力行,兼布道,王氏理论如:人的禀赋不同,能力有大小,无论种地、织布,还是治国理政,都要各尽所能,凭劳动和本事过活,这样才会心安理得,好逸恶劳则天理难容,当引以为辱。第二、第三次到曾装潢过的富贵人的隔壁邻居家接活计,常听说昔日的豪宅已因户主犯事而绝户成为废墟,或被查封抵债和充公,可见昧着良心做出格的事,会遭报应的。
韩愈为王承福这样自食其力的“贤者”点赞,对某些自私自利、患得患失、贪得无厌的官僚奸商予以无情的鞭挞嘲讽。韩愈借用王承福的口气评论说:劳力者可按实际绩效获取相应报酬,而干部、知识分子等劳心者的职责是行王道、宣教化,维护社会公德良序,这些人可不能因为政绩难以量化衡量而尸位素餐、闲散偷懒、假公济私、骄奢淫逸啊。
韩愈笔下的“泥瓦匠”王承福,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人物,但他好像就活在当下,就在我们中间。唐代“泥瓦匠”形象具有典型象征和镜鉴意义。
其一,当代与古代及中西方之间可以展开文明对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把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古代先贤的行为和论著中蕴含丰富的核心价值观资源,完全可以古为今用。像《圬者王承福传》这样的经典作品,就是当今文明道德建树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好教材。
其二,文明道德不会随科技、经济发展和时代更替自然而然地同步得到提升,这种信仰的心灵的东西,必须如春风化雨一样,时时处处都在倡导践行,逆水行舟不松劲,否则很可能出现道德滑坡,甚至今不如昔。它是一个与时俱进、渐进渐美、磊石建塔的建设、固守、提高过程,文明建设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其三,精神文明宣传教育,要接地气,善于发掘生活中鲜活的人物、案例、故事,以引起深刻反省和广泛共鸣,真正起到“照镜子,正衣冠”和“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作用。
其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固树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理念,弘扬“爱国敬业,匹夫有责”、“诚信友善光荣,懒惰贪腐可耻”的社会风尚。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挤压“拼爹”和“权力寻租”空间,敞开畅通创业、创新、创造的平台和渠道,让人人都能靠守法、实干、勤廉,靠自己真本事和诚实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创造精彩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