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抱竹林,竹林傍绿水,绿水环寓居……这样清幽的环境里,一位老人,手执篾丝,抽插环绕之间,以巧夺天工之技延续着竹子的生命,以悠然自得之心编织着一生的梦想。他便是我们今天专访的主人公——竹编大师曹德泉。
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
七月的天,说不定的风云变幻,在骄阳与阴云的博弈间,我们匆匆迈向声名远扬的老街,寻找记忆深处的徽州竹编和它的创作者曹德泉老师。行至老街口,我们恰好遇到买菜回来的曹老师。和所有退休在家的老人一样,曹老师每天的生活早早的开始于清晨买菜。自然,我们的话题从老人的生活开始。
“我和女儿女婿住,我孙女儿啊,就喜欢我编的东西。她可棒了,舞跳得好,会弹钢琴……”热情的曹老师领着我们上楼,和我们分享着他的生活点滴。开门,进入,这是三世同堂的温馨一家:各种家庭合影摆放有致,竹制摇椅上摇摆着孙女儿堆放的毛绒玩具,精美竹编作品无处不在,这里是曹老师的天堂。
在家里,和竹编一样,孙女儿成了曹老师生活中的另一个中心。曹老师守着竹编转动着自己的一生,小孙女儿围着舞蹈和学业转动着自己的未来。“我就这么个乖孙女儿,孩子很争气,倒是让女儿女婿省了不少的心啊。看,这都是她拿的奖。这丫头前两天还吵着跟我竹编呢,家里的(竹编类)书都给翻出来了,正好拿给你们看。”说着从卧室拿出几本竹编艺术的书籍给我们翻阅,不时在一旁指导。“这座天坛编起来可不容易,得几十个工匠一起,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还有这条竹龙,看这造型多有气势,设计起来可就费心思了,造型设计的越巧妙做起来也就越难,这就考验工匠的手艺了。”
自退休之后,曹老师便只是偶尔做一些定制或者纪念性质的竹编作品,其余的时间也就是个小老头了,含饴弄孙,乐享天伦。
我与竹编梦
“当时,我们几十位老手艺人合作成为一个竹编小组,从那时起我们自己也才算是开始重视手上这份工夫。政府也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才开始重视地方文化的发掘保护,所以,我们的老宝贝才登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班车啊。”回忆起当年徽州竹编技艺申遗的经历,曹老师的眉眼弯起,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把竹编做好,是我们这一辈手艺人的一直的念头。如今竹编还有你们的关注,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大家都说的中国梦,竹编也就是我们的梦了,把这个梦实现了,才敢想象这个大的中国梦。”
然而在谈及竹编的传承现状时,曹老师一直舒缓的眉头皱了起来。“我们的手艺都是从父辈和师傅那里学来的,一开始,只是做一些生活用品,像是竹床,竹凳,竹篮……也算是练就了些基本功,那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不过,大家现在使用竹制品越来越少了,竹编出来的东西大家不要了,很多会做的人现在也不做了,这门手艺渐渐就生疏了。会的人越来越少,学的人又没有。”曹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望着手上的竹编,目光黯淡了许多。
竹编,在当下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还是这些老艺人们的精神寄托。“我并不在乎每年可以依靠它赚上多少的钱,而是做自己的爱好。因为这门手艺学来不易,而且经历了这么多年,像是老兄弟一样,自己也舍不得把它丢了。但是毕竟我老了,趁着身体硬朗,也算学你们年轻人追梦了吧。”曹老师说到这些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可我们觉得这样为梦想坚持的曹老师特别可爱、可亲、可敬,不像当下无知轻狂的“伪梦者”以梦想为借口“胡作非为”,而是用生命呵护,与梦想共舞。
竹编艺术
离开曹老师家,跟随着曹老师我们来到了他的私人“博物馆”。里面陈列的大多是曹老师的作品,还有一些曹老师在各地搜集的竹编宝贝。曹老师的竹编作品除了较为常见的花篮和宫灯,还有多种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下山的猛虎,挠耳的猴子,饮水的小鹿,昂首的公鸡……曹老师最终在一把竹扇前驻足。“这把扇子我最喜欢。你们仔细看,上面有人物也有花草,这可不是画上去的,都是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篾丝一点点编起来的,急不得,不能有一点差错。”在曹老师“博物馆”中,像这样让我们大开眼界的作品可谓俯拾皆是。
不能传“技”不传“艺”
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的社会,脱离了市场和交易,便很难生存。竹编在非遗的世界里绽放异彩,然而只存在与艺术领域便不能再向世人展示她的美,那么现在竹编的市场化现状如何呢?“其实现在竹编工艺品在市场上还是较广泛的。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帽子下,在黄山这个旅游城市里,游客和收藏者带动的工艺美术品市场还是相对稳定地发展着。”曹老师若有所思的回答我们,“但是,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美好。虽然市场给了竹编‘活’下去的可能,但竹编本身却停滞不前,甚至在退化了。消费者能在市场上看到的竹编无非就那么几件模子。除了材料是竹子外,很多就算不上竹编了,都不是用手编的,机器能复制的只是技术。”
竹编这项工艺的确有很简单的通用流程,如制模和编织,这些只是熟能生巧的技术而已,就算是机器,将这些程序输入,它便也会编了。可是,之所以曹老师成为了非遗传承人,是因为他还有对竹编的思考,对于手上功夫可以再创作,有自己的态度和风格。“如果竹编没有了艺术创作,我们这一辈退下后,是否只剩下了工匠?”曹老师着实担忧。
传承还要靠政府支持
中国许多传统技艺都是以家族中父子传承和师徒相传方式为主。曹老师表示这种传统的手艺,自觉还是该由传统的方式来继承,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多重视的是一种普及型教育,不能将精髓传达。对传承无实际效用。“传统的家族式继承和师徒式继承,最为珍贵的是言传身教。即在基本手法的学习之外,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态度。只有这种手上精神的代代相传,才能保护这种文化的发展。”
在谈到竹编目前的传承现状时,曹老师依然坚持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然而竹编技艺眼下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竹编学习时间长,制作时间长,而利益见效慢。已经没有人愿意来学了。”曹老师是和老辈学习的竹编,对于这种师徒关系也是难以割舍和怀念的,但是,“总不能强迫别人,生拉硬拽一个人来学啊”。一个人毕竟势单力薄,“要把这门技艺真正传承下去,还得靠政府支持。”曹老师补充道,“在技艺的学习过程中,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人家学手艺的也要生活。”
曹老师如今在一处老年公寓买了房子,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山水之地享受宁静生活。“我现在也会做一些定制的作品,争取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加上了新的内容元素让这些老手艺有些活力。”当传统走进生活,当梦想照亮生命,这些精彩只待历史的验证。
人物简介:曹德泉,1949年生人,原屯溪竹编工艺厂竹编创新组组长、安徽工艺美术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