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古镇黄屯渊源考略|徽商文化|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文化  
古镇黄屯渊源考略
日期:2014/7/16 10:47:41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188次
 黄屯,庐江县东南乡最边远的一个古老小镇。
     该镇“距县城东南28公里,因东汉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屯兵于此而得名。”此记述源于建国后新编《庐江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其资料朔源于清康熙《庐江县志·卷之三·疆域·山川》:“郎官山,冶东南黄屯境内,俗名蓝关,非也,盖声相近之误。上有寨殿址,南有黄演冲,相传黄穰屯兵之处。”
        而《康熙县志》所载“黄穰屯兵之处”的记述,只是“相传”之说。此“相传”有无史实可稽呢?查阅两汉的史志典籍,《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灵帝建宁二年,江夏蛮叛,州郡讨平之。光和三年,江夏蛮复反,与庐江人黄穰相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寇患累年。庐江太守陆康讨破之,余悉降散。”
    “庐江人黄穰,庐江郡舒县(今庐江西南)人,农民起义首领;“江夏蛮”是指居住于江夏郡(治今湖北新洲西)东北地区和豫、皖、赣交界之地,大别山余脉南端一带的少数民族。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史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36郡,庐江、江夏两郡是其一。时庐江郡辖今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黄山、宣城及芜湖南部地区,郡治(首府)番县今江西波阳县。汉初,承秦旧制。元狩二年(前121),并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时庐江郡下辖12个县,除雩娄(位于今河南固始县)、寻阳(故址今属江西)外,其余10个县均在今安徽境内。
    《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即西汉时庐江郡下辖12个县,郡治设在舒县(治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池埂)。东汉(25~220年),沿西汉旧制。时庐江郡在今安徽省境内设有10个县(侯国):舒县、皖县、居巢候国、临湖候国、襄安县、龙舒候国、潜县、六安候国、安风候国、阳泉侯国。其中,建安四年(199)曾移郡治皖县。建安十九年(214),庐江郡仍治舒县(治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池埂)。
    时“江夏蛮”和汉族人混居,在汉族封建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经常起义反抗,但屡遭失败。东汉熹平年间(172~177),中原连年水旱蝗灾,徭役、赋税繁重,加上官吏横征暴敛,民众无以为生。包括“江夏蛮”在内的江汉地区各地,农民纷纷“造反”求生。光和三年(180),汉人黄穰揭竿而起,汇合“江夏蛮”联合举行武装起义。未及一年,聚众十余万,顺江而下,连破四城: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兹县(治今宿松县柳溪乡)、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舒县(治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池埂),其声势浩大,朝廷震动。光和五年(182),朝廷起用时为议郎的陆康(曾任武陵太守宦官诽谤被贬)任庐江太守,组织兵马进行讨伐。由于官兵与起义部队人马力量悬殊太大,加上农民军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粮草供给又无保障,起义部队节节败退。“江夏蛮”或逃生躲回老家,或缴械投降,唯黄穰率所剩汉族人马逃避到舒县东南边缘山区(今庐江黄屯境内郎官山一带)驻守,以图东山再起。但数年后,在庐江太守陆康的强力围剿、残酷镇压下,黄穰战死疆场。历时5年的“黄穰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后人为纪念黄穰,将黄穰当年屯兵之地方称之为“黄屯”,渐而成为地名。当年黄穰以山洞为帅府,将帅旗(杆)屹立府前山峰,后人称此峰为帅旗峰;义军安营扎寨之地,名黄城寨;每日于山冲演习操练,长约十里,地名为“黄演冲”,练兵跑马之地为“跑马岭”,以及“烽火墩”、“试刀石”、“武校场”等遗迹、遗址,遍及黄屯境内。
     关于坊间另有一说:黄屯地名,系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曾率兵驻扎于此而得名。此乃误矣。
     史书记载:黄巢(835884),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初为盐帮首领,售私盐为业,后成农民军首领,曾自立为帝,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国号大齐,史称“黄巢之乱其发兵之地乃濮州长垣(均在今河南境内),起兵之初,势如破竹,后转战大江南北,最后败死于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今山东莱芜西南)。在安徽境内,仅有亳州宣州战事。查阅所及史志典籍,黄巢无任何与庐江县有关的驻军记载(庐江县建置始于梁天鉴末,约518年)。故“黄屯地名,源于黄巢驻军”之说,纯属杜撰,与史无据
(二)

     “黄屯”作为地名,始于东汉,史实确凿,无可置疑。但作为市镇一级建置,“黄屯镇”究竟始于何年?
    “屯”字的本义是“包起来”、“卷起来”、“围起来”等。例如“军屯”、“屯垦”,就是建有一圈防御性围墙的寨子,以后演变为村落。黄穰屯兵于此,建有防御性围墙的寨子,起义失败,寨子依存。那么何时发展为集镇?

     在庐江县历史上,关于市镇的记载,从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是宋朝的《元丰九域志》地理总志)载:庐江有金牛、清野、罗场(罗昌河)、矾山、武亭、昆山6镇。(2012年,合肥市民政局的考据统计,全市有16个千年古镇,庐江县金牛、罗河、矾山三镇得到史学界认可,清野、武亭查无实地,昆山即为矾山)
    建国后首轮《庐江县志》载:“明成化五年(1469),黄屯列为全县九镇之一。”他们分别是金牛、盛家桥、罗家埠、戴家桥、砖桥、黄屯、沙溪、黄泥河、罗昌河等9镇。
    如同前述,此一记载同样不知源于何处?因明朝(嘉靖、隆庆、崇祯)曾纂修三部县志,均已早失,无据可稽。唯有清康熙《庐江县志·卷之三·城池》记载:境内有金牛市镇、盛家桥镇、砖桥市镇、罗家埠镇、戴家桥镇、罗昌市镇、沙溪市镇、黄泥河镇、黄屯市镇等9镇。排序有异,但黄屯均名列其中。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就考据地名指出:“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清康熙王朝与明朝相距年代最近,方志记载境内城池为“明成化五年”所佐证,应于确认。故而,黄屯市镇的建置应始于明朝,距今已有600余年。
     关于黄屯市镇建设,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黄屯境内出土的“马氏碑记” 载:明天启年间(1621~1627),黄屯镇是东西向,明末清初形成半边街。后于雍正八年(1730),毁于一场大火。火灾原于何因,据民间流传:黄屯境内盛产毛竹,语云:“靠山吃山”,黄屯乡民多以篾器竹编为生,沿街建市,鼎盛时期黄屯街上有竹器加工、销售门面一百多家。是年冬季,一何姓篾器店不慎失火,殃及左邻右舍。篾器竹编均为易燃之物,顷刻之间,半边街一片废墟。后人重建,认为老街东西走向不吉,尊风水先生进言,新建街市改为南北走向。
     新建黄屯街市,继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筑传统风格,整条街的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白粉马头墙(又名防火墙),更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沿街店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至民国年间,黄屯街各类商业门市多达300余户
黄屯,由1800多年前一个防御性的寨子,演变为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市镇。且随着集镇功能的齐全,自清朝始,古镇黄屯,一直都是庐江东南行政区划治所之地。
     清光绪《庐江县志》载:同治四年(1865),县域分东、西、南、北四乡六十二保,黄屯保名列其一。后至宣统二年(1910),全县分889保,黄屯保属第二区东乡6保之一。民国年间,实行联保办事处,全县设四区32联保,黄屯联保办事处属第二区公所;民国33年(1944),全县设451镇(集成镇,即今日庐城镇),民国35年(1946)缩编乡政,全县45个乡缩编为30个乡,黄屯乡始终予以保留。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县设17个区、195乡,14个乡级镇,黄屯为镇;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全县行政区划调整,设8193个乡,黄屯晋级为黄屯区,下辖黄屯、杨柳、砖桥、双凤、缺口、高山、古塘、田桥、吴渡、安定、关庙、梅林、矾山等13个乡,治黄屯镇。人民公社化时期,撤销区建制,实现公社化。初始,全县设23个公社,后撤并为16个公社,黄屯公社均为其一。196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缩小公社规模的指示精神,将16个公社划为75个公社,隶属于原16个公社领导(黄屯公社领导:黄屯、砖桥、田桥、双凤4个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级建制,设黄屯乡。历40余年,至2005年,庐江县试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县设17个镇,撤销黄屯乡,并入龙桥镇,列社区建制。
     黄屯,庐江东南古镇,从此又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