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皖北重镇—-阚 疃|徽商文化|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文化  
皖北重镇—-阚 疃
日期:2014/7/18 9:57:50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258次
   古镇阚疃,地处中原。历史上一向为形胜之地,古籍、旧志多有记述。“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百里,西接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衣淝襟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郊原四通,方轨并鹜,指顾徐宿,飚驰陈宋”。实为楚蔡陈梁中心之要冲。

阚疃历史悠久,蕴涵丰厚,地灵人杰,历来为淮北地区一重镇。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农业、工商、民俗等构架了一个地域性的立体文化格局。勾南带北,互补互动,不仅为古镇的自我发展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内动力,而且也大大地丰富了淝淮区域的历史地位。

阚疃镇地处东经116°27′、北纬33°23′,西北距利辛县城 18千米,南距颍上县城40千米,东南距凤台县城56千米,东北距蒙城县城35千米,总面积116平方千米(其中:镇区7.5平方千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0.8%,占利辛县总面积的5.19%。淮北平原西南端,镇域分布在西淝河河间地带,土壤为西淝河洪水泛滥淤积物构成,丰腴肥沃。平均海拔24.8米。气候特征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平均地温17.6摄氏度,宜于农林作物生长。

     阚疃有着发达的水系和足以引为骄傲的水利工程(汉代大漴陂、西淝河节制闸、茨淮新河阚疃枢纽等)。古老的西淝河与年轻的茨淮新河在境内交汇,构成旧新两条水系,有支流九条。

广袤的沃土,充足的日照,温润而又湿润过渡性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旧志称之为“土壤饶沃”、“有坡田之饶”。民谚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吃米有米,吃面有面”。据统计,阚疃有主要农作物150种,经济作物20余种,有木本植物69科近30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15.7%。境内还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及渔业资源。地下还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
阚疃的建置沿革

阚疃是一片古老文明的历史厚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沿西淝河一线留下了许多先民们生活的遗存(伍奢冢遗址、禅阳寺遗址、管楼遗址、乾溪城遗址、大漴陂遗址、文州故城遗址等),为灿烂的淮河文化史书增加了一个页码。
阚疃夏商时期为淮夷之地,西周时期属州来,春秋时期设房钟邑(今阚疃),战国时期属下蔡和楚。秦灭楚后,属泗水郡。汉朝时期属淮南国辖地。西晋时期为淮南郡,南北朝时期属汝阳郡,唐朝时期属河南道颍州。北宋时期属淮南路,改房钟为阚团。元朝时期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来路,改为阚疃。《元丰九域志》:“下蔡有苏村、阚疃二镇”。明朝时期属南京凤阳府管辖。清朝初年属江南省凤阳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属新置的凤台县,并设阚疃巡检司,翌年设阚疃巡
 1948年中国共产党建立阚疃县,辖1镇7区。1949年县废,建制复归凤台县,为凤台县西北重要辖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1965年,设利辛县,阚疃析为利辛县管辖,阚疃区下辖4个人民公社。1992年被批准为副县级建制镇。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科技示范乡镇。2007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科技创新试点镇和亳州市优秀旅游乡镇。2008年被评为亳州市文明乡镇。
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西淝河流域已有人类生活和繁衍,渔耕初始。夏商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渐以增多,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朝代更替、传统习惯、政府策略等众多因素都制约着人口的增减。
《阜阳地区志》载:“春秋:除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仍存之外,又立沈子国(位于今临泉县境)。莘(今界首县境内)、鹿上(今阜南县阮城)、房钟(今利辛阚疃)等城邑。”据笔者妄推,当时阚疃当有人口万余人。秦汉时期,经济趋向繁荣,人口出现了第一次高峰,阚疃人口也只能在3万人左右。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淮北地区沦为动荡区域,民众或死或逃,人口骤减。据《阜阳通史》记载:晋时,今阜阳地区人口也仅只有34000人左右;唐时,阜阳人口不足60万;北宋崇宁年间,阜阳境内约23万人口;元时锐减至6万人左右。由此可见,阚疃一地的人口,也随着这一地区人口的增减有所变化。明代淮河中游地区大部划为凤阳府管辖,大量的民众移入。阚疃六大姓氏(侯、程、李、王、张、刘)皆为这一时期迁入。据清嘉庆《凤台县志》资料计算,清嘉庆年间,阚疃人口也只有4000人左右。民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人口增长又出现了一次高峰。1965年,利辛县建县,阚疃区(辖4个人民公社)有人口5万余。1990年阚疃镇人口3.1万。2000年人口7.9万。2012年人口总数为9.1万,其中集镇人口3.1万人。
纵观阚疃人口的变动,其主要原因:战争,最早见诸史料的如《左传·昭十六年》:楚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干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今阚疃)”。役后,吴国阵亡将士葬于邑西三里郑谷堆,楚国阵亡将士葬于展沟西南双谷堆湖。晋太元八年秦晋淝水之战,沿淝水一线皆为晋掩击破秦主要战场。《元史·世祖纪》:“至元三年,亳州水军千户胡延寿渡淝水,逾荆山,与宋兵战,杀获甚众。此肥水盖指夏肥渡处,当在今阚疃左右”。清咸丰二年,阚疃刘洪立、展沟王之重、程家集林道修,揭竿竖旗,十八铺捻军会盟雉河集。转战于凤、蒙、涡、颍等地。淮北历代征战,多波及于此地。这是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迁徙,因历代政权的更替,人口有着大量的迁徙。据史书记载,主要迁徙有:西晋永嘉之乱,民户“流移四散,十不存三”。东晋建立后,淮北诸多大族“纷纷南迁”。宋金蒙之间战争,也引起淮北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正德《颍州志》云:“淮北之民负载从而南,金虏兀术忿中原难治,又驱从而北。于是,河淮之界荡为荒墟,自是厥后,二百余年,左袵沦污。”宋室南渡,淮北人口再次大批南迁。综上述,大量人口外迁,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予以沉重冲击。首先,劳动力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则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再次,外迁人口多为“精英”阶层,如官僚、大族、地主、工匠、儒士。而平民阶层外迁者,皆多身强力壮的生产人口。
灾害、瘟疫,也是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历史记载,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淮河流域有1056次旱灾和1029次水灾,水旱加起来,平均每年发生一次。这些灾害,大多波及着阚疃。“民国二十七年,黄水泛滥,沿淝一片泽国”。大灾之后又多有瘟疫。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随着阚疃行政区域的变化而有增减。
阚疃的民族成分。一直以来以汉族为主。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阚疃有14个少数民族,82人,其来源主要是婚姻迁入。

阚疃城镇功能结构变迁
一、水利与农业
阚疃位于淮河北岸、西淝河中游之阳。境内河渠纵横,“五谷所宜,麦豆秫稷”、“广袤平坦,物产丰饶”,皆水利之便。
三国时,曹操征伐东吴时,合肥以北地区皆实行屯田制。241年,魏将“邓艾率兵二万沿夏淝水(今西淝河)截流,兴建了大漴陂、鸡坡、黄坡、鸡水等屯田水利工程”(《凤台历代的水利大事》)。隋时,诸坡随废。“唐朝,修复夏淝水流域大漴陂等诸坡,溉田数百顷。”清乾隆13年,为防水患,西淝河两岸修筑圩堤。清嘉庆十四年,凤台知县李兆洛在全县范围内倡导集资修水利,“县设讯经制把总一人,讯协防外委把总一人;阚疃设讯协防外委把总一人,战守兵三十人。”1917年、1932年、1940年、1943年、1945年、1947年、1949年,民国凤台县都投入人力、财力对西淝河中下段进行维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是把人民生活和生产放在议事日程上,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1958年在原大漴陂遗址旁修建西淝河阚疃节制闸,从阚疃开挖永幸河直达凤台城北入淮。1973年,一条新中国水利史最大的人工河茨淮新河开挖,一座联袂八项水利工程的茨淮新河阚疃闸枢纽就坐落在阚疃集北,宏伟壮观,溉田万顷。
以水利之便,阚疃的农渔生产自古以来就有着优势。旧志云“大漴之名所由以称陂,外四面而湖地万顷,古筑坡塘溉田,其利益诚非小也”;“畜宜六扰,阚疃产马,有佳者稍駊騀耳”;“土贡有糟白鱼”。新中国成立后,阚疃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201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11亿元。全镇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带动农户2100家,全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个。实施土地整理、流转、托管和置换2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场10个,新增植树3万株,扩建蔬菜大棚20个,涌现百亩以上种植大户15户,500头以上养猪场4个,年出栏生猪2万头,存栏生猪达到1.5万头;规模以上种鸡养殖场2家,年育雏鸡560万只,年产值1000万元;规模以上养鸽场3家,年出栏肉鸽4万只。
  
二、工业商贸
由于交通地利之便,阚疃的城镇工业商贸发展也较为迅速。春秋时期已成“邑”的阚疃,依河靠路,有着“银阚疃”之誉。20世纪80年代后,又冠以“皖北小上海”之谓,工商贸易翘楚于淮北诸镇。
工业是人类从农业生产较为丰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古代工业当起于手工业的制陶,阚疃的制陶当于淮北地区同期发展。蒙城尉迟寺、马店孜的禅阳寺、孙庙伍奢冢都有陶器出土,且三地遗址均距阚疃百里之内。1973年阚疃管楼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与钱币。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镇西郑谷堆首期发掘42座古汉墓群,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制品,这足以证明阚疃古代工业生产的发达,大量钱币的出土也证明了阚疃贸易经济的繁荣。
清嘉庆《凤台县志》:“黍多靡于酒醪,酒皆和药蒸黍而液之,其以麦曲和黍蒸者谓之大曲酒,产阚疃者有名”。此记当说明阚疃自古酿酒业发达而闻名。1988年阚疃龙眉酒厂生产的“龙眉陈酿”获安徽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1991年获国家级部优称号。可谓源远流长。
清嘉庆《凤台县志》:“阚疃北贸睢、亳,南贾潜、霍,多马牛驴骡,硝盐私贩輙取道于此,其民杂处,又界蒙城、阜阳,俗益剽急而事末矣。”由此看来,阚疃古来已是商贾重地,贸易四方。1983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在阚疃征集到数枚楚铜贝(俗称鬼脸钱)、刀币,钱币的出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914年,寿县邮政局在阚疃设立邮政信柜,邮路的畅通,更加速了贸易的发展。
阚疃的服装加工业,起源于1973年,于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有资料显示,从事服装加工的个体达5000余户,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服装销售至上海、内蒙古、新疆、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河南、河北等10余省市自治区。年销售成衣2000万件,成交额2亿元,被列为安徽省十大专业市场。
而20世纪80年代列入《利辛县志》的阚疃集体工业有:阚疃陶瓷厂、阚疃轮窑厂、阚疃修配厂、谷圩乡窑厂、阚疃综合厂、阚疃缝纫厂、阚疃面粉厂、龙眉酒厂,以一镇之域,诸多工业列入县志,实属罕见。
2011年,工业经济迅速壮大,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8亿元。全镇新增个体工商户397户,总数达到2402户。新增私营企业21家,其中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8家。新增规模工业5家,其中属工业上台阶单位1家。规模企业(500万元以上)6家。利辛县宏远造船有限公司,年产值1亿元,年生产1000吨以上船只60艘;利辛县兴林新型建筑材料厂,年产值680万元;利辛县鸟巢水泥有限公司,产值将达到3.2亿元;利辛县瑞康服饰有限公司,产品远销香港、韩国;利辛县新红九洲装饰材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工业上台阶企业),年创产值760万元。
工商经济的繁荣,必然带动旅游事业的发展。2008年,阚疃白鹭洲公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水利风景区。

三、宗教与文化

佛教在阚疃传播较早。民间传阚疃集“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神”。旧志载:“净梵寺,在阚疃集北,相传为唐时建。”净梵寺,俗称大寺庙,其占地60余亩。宋景佑年间“镇将王从瑾、邵贯、庐临、庐嵩、庐用芝等捐资重修”。改革开放后,阚疃集复建三座观音寺。

   1912年,淮泗道教区神甫刘宗成带领教徒茆玉瑞、茆玉华到阚疃布教,在阚疃南头购买21亩菜园地。据传,这块地有一眼井,井口有块石条是乌金,神甫购买土地后,将石条秘密运走,于是就盖起了阚疃天主堂。一时间教徒达4000余人,教徒分散在阚疃四周,远者距阚疃80余里。1938年6月,日军轰炸蒙城、凤台等地。日机飞临阚疃,意大利籍神甫毛继消(中文名)将意大利国旗扯在教堂上,阚疃才逃过日机轰炸一劫。阚疃天主教堂还在胡集区的李集、常营设立两个公所进行传教活动。

   阚疃教堂于1936年开办启蒙小学,1938年改为民强小学。1944年创立私立金石中学,由教堂神职人员古景义任任校长。“涡阳半个儒人”王大球任教导主任。凡是进入金石中学的学生,要向耶稣像施跪拜礼。

    阚疃一向以教育为重。私塾相传代有精英。清末文举陈宝恕及子“神童”陈邦弼先后执教寿州状元府。陈邦弼胞弟陈邦庆考取拔贡,一生执教乡里,桃李满门。著名书法家孙逸久、祝绍渊,医学家侯宝璋博士,名中医胡涤非、孙六初,教育家张巨久、余鸣歧、张仲和及乡绅侯清臣、侯保元、王希古、王绪勉皆出其门下。1909年,阚疃创办初级中学,校址在祖师庙内。1944年在阚疃创办“凤台县简易师范”。1947年创办凤台县私立金石中学,1958年易称凤台县阚疃中学,建县后为利辛县阚疃中学。清秀才陈轶凡、武生侯轶群,书法家孙逸久曾是学校开创时的董事,语言学家张涤华、冶金部副部长周学典、教育家王大衡、王大球、赵润吾,皆曾执教该校,学校数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侯宝璋,出身于当地中医世家,与孙六初、胡涤非(孙、胡二人均皖籍名医)同学,执教于香港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病理学家,中国近代病理学先驱者之一,其家门有病理学家侯健存、侯励存、侯慧茹、陈焕璋,解剖学家侯兢存,传染病学家彭文伟,流行病学家郑素芳。侯氏家族为新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蓬勃繁荣。1973年在阚疃出土的汉代“源远流长”、“橘园参事”等铜印(另有子母私印等,印文锈蚀不可读),印证了阚疃文化的渊薮。夏杰三、陈轶凡、纪文灿、祝绍渊、孙逸久书法名播遐迩。孙逸久曾于20世纪30年代赴曲阜与衍圣公孙德成论书谈艺。今日阚疃已拥有省级书法家会员20余名。美术方面,已有数十名美术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其中张长虹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韩劲松任职于中国美术馆。王大球在阚疃执教时著有《捻军史》,赵润吾有《养拙草庐集》,李作山有《阚疃传奇》,李作显《晚晴诗草》,刘兆中有《玄通子文稿》,崔明贵有《淝上吟》二集,李群著有《西淝河笔记》《观沧海》,郑玉清辑有《叫头鸡》等。

    1940年,在黄寿山的倡导下,成立了阚疃业余京剧团,演出传统剧目。1948年成立了阚疃业余梆剧团,既演出传统剧目,又排演新戏,如《血泪仇》《九件衣》《穷人恨》等剧目。解放前高老俳的花鼓戏剧团一直活跃在阚疃一带。管应鹏(艺名“万人迷”)传承花鼓灯,1956年应邀赴北京会演获一等奖,“万人迷”艺术被列为安徽省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

阚疃谷保宽(艺名谷大眼)吸取梆剧、花鼓灯、琴书民间小调等,创新“清音戏”。2008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阚疃同时被列为“非遗”的还有阚疃板鸡、猴戏、淮北大鼓、“万人迷”花鼓灯、阚疃叫头鸡。

阚疃民风淳朴,叫头鸡是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为四方称道。物产丰富,仅列入《利辛县志》的名吃就有王氏板鸡、阚疃烧饼、起汤面、小林羊肉汤、乔氏卷馍、抱园子豆腐皮等,而抱园子豆腐皮和土贡糟白鱼,在清嘉庆《凤台县志》中就有记载。
四、阚疃交通变化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神经脉络,是一座城市的基本元素和形象标识。交通的历史与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总成就的一个重要载体。

阚疃地处淮北平原南端、淝水之阳,河川交错。古代交通依舟楫为主,以集南码头桥为起点,上可溯流颍亳,下可入淮达江。旧志记载,码头桥乃唐朝尉迟敬德复修,其建造时间当在隋朝之前。而沿淝上下有“宋家台渡”、“吕家台渡”、“双庙渡”、“黄家渡”,白洋沟上有“广梁桥”、“广济桥”,皆唐时所建。集东有“十议桥”,也是明代所修。  古往今来,阚疃依水运为业的人口众多,多为散户。1988年组建了利辛县航运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地址在阚疃船闸南岸,占地4160平方米,有员工826人,拥有各种船舶396艘,运力吨位52100吨。1958年在集南原码头桥下游,建西淝河节制闸,闸桥一体。1973年,茨淮新河开挖,在集北建大闸一座,船闸一座,连接利辛至凤台公路。茨淮新河开通后,航运上达阜阳,下通蚌埠。北沿西淝河上溯利辛、王市、张村等地。阚疃船闸每日可通千吨货船百余艘。1977年,设茨淮新河阚疃码头,货物年吞吐量300万吨,年载客量达4万人。

阚疃交通地位重要,“阚疃离县百八十里,西逼阜阳,北连太和、蒙城,南接颍上、达霍邱,为数邑往来孔道”(清嘉庆《凤台县志》)。从民国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阚疃皆为阜阳、亳州至合肥的必经之路。

阚疃的道路建设在建国后迅速发展。原利凤路、利颍路皆为柏油路面。2000年后,村村通公路网已建成。公路四通八达。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扩展。1989年,阜阳地区第一条由乡镇开往阜阳的中长途客车开通,1992年直达上海线路开通,1994年全镇卧铺客车已达85辆。每日发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班车多达20余辆。全镇拥有客运线路14条。
水陆交通的便利,更加快阚疃经济的发展。
阚疃镇区的变迁及新区规划
阚疃从春秋时期的“房钟邑”,到宋代的“阚团镇”,从清代的“阚疃巡防外委”,到民国末年的“阚疃县”,又到今日的“阚疃镇”,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承载着阚疃人的希冀。其址有城镇之变,而无地理之迁。

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农业经济,虽经兵燹水荒的袭扰,古镇依然繁华。

     春秋时期“房钟”与“干溪”是今利辛境内的两座繁华的城邑。而“干溪”古城今已沦为考古意义上的“阴阳城”。而“房钟”依然延续今日。据老年人回忆,解放前夕,镇南有一石牌楼上书有“古房钟”字迹。清嘉庆《凤台县志》云:“阚疃在景佑年间固设将守御,以扼要害之地与?近时土人往往于集之四界掘得古城砖,当日盖建城堡于此矣。”阚疃城隍庙碑记:“阚疃城隍,盖自房钟始。《左传》:‘吴省师于房钟’是也。阚者,姓也。《尔雅》云:宅四外曰疃,意当日阚姓人盛,因此得名。俗称阚泽故里也”(清嘉庆《凤台县志》)。
    时至明清两代,阚疃已是淮北地区的名镇。民谚有“九关十八寨”、“七十二座庙,七十二眼井”之说,足以见证阚疃城镇之规模。
    民间术士言:“阚疃是龙虎之地”。城址为一虎形立于高岗,东西四门如虎之四足,南北二门似首尾。白洋沟似白龙护于镇西,西南而来的淝水至镇南折流南去,有二龙盘虎之势。居阳俯阴,“沙”“堂”抱于水口,形胜万千,合乎《易经》之理。有“九曲回流,明流暗拱之势”,“山主人,山主财”,故又有“龙眉”之称。

两千多年的故垒,使这片故址有着很厚的堆积层。街巷起于岗阜,纵横有序,井然有条;坡塘拱于四围,路桥互连,交通四方。

    1980年后,随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阚疃原有街道已不能适应。当时阚疃区政府在集东新开了人民路,北起茨淮新河闸南至西淝河闸,长5千米。集镇规模由0.85平方千米,迅速扩大到2平方千米。以人民路为主的十几条柏油路、水泥路构架了新的集市贸易区,街道整洁,店铺比肩。不断拉大的城镇框架,完善的城镇功能,使城镇的承载力、支撑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香港街、中国皖北服装城、凤凰塘小区、鸟巢水泥厂、宏远造船厂、扬天造船厂等,使古镇焕发了勃勃生机。钢材市场、建材市场、服装市场、粮油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小百货市场和运输市场等七大专业市场的形成,让古镇的经济如虎添翼、突飞猛进。一环路、学政路、和谐大道、三孔桥等市政工程建设与六位一体的阵地建设有力地提升古镇宜居的生活条件。2009年“白鹭洲公园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水利风景区。2011年,镇区面积由2006年的2平方千米,扩展到7.2平方千米;镇区人口增长到2.3万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2012年,阚疃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镇区规模列全县之首。其区域关系至为重要,是县城通往省城合肥的第一站,是利辛水运交通的重要码头.

    阚疃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自然风景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阚疃镇政府着眼于未来,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利辛县阚疃镇镇区总体规划修编》(2012-2020)已审批通过。按照规划,阚疃镇先期五年,攻坚新城区,会战老城区,完善城镇功能,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镇品位,进而落实完善阚疃镇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突出抓好东部新型高效的政务新区,西部密集开放的工业产业集群,南部南湖湿地公园,北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部以白洋沟为依托的老城区。开发三园(白鹭洲公园、南湖公园、西淝河公园)、三寺(观音寺、龙潭寺、净梵寺)、一区(生态林保护区),着力打造“茨淝帆影、繁华都市、惬意生活”的现代生活区,构建一个“南湖湿地、皖北水乡、淮上江南”的生态镇,千年古镇更加充满希望。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