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120年前,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她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幕。 关于120年前那场屈辱的战争为何导致的惨痛的失败,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多有研究和论述,诸如:统治集团内部腐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慈禧太后为个人享乐,置国家于不顾,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皇家穷奢极侈,官员也放胆胡来。负责军需供应者则“偷盗抵换”,导致海军炮弹量少质差:军队腐败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腐败导致军队训练荒废、纪律败坏,毫无战斗精神,即使再好的武器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但是,时至今日,仍还有人著文把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海军主帅丁汝昌是陆军行伍出身,不懂海战所致。甚至颠倒黑白,说什么“在北洋覆没之际,丁汝昌是先投降后自尽”。这一点,我们作为丁汝昌家乡的后人,是在是令人难以接受。现仅就所阅读有限的史志资料,发表一孔之见——
一、
丁汝昌为什么能够以外行身份统领北洋海军,我们认为,除其个人选择和集团利益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使然。中国在创建近代海军之初,就已经注意到海军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海军人才和购造海军装备几乎是同时起步的。但是,培养海军人才尤其是海军将才,要远比购造海军装备难度更大,周期更长。
据史志资料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清政府展开海防大筹议,李鸿章力主购买铁甲舰,办理海军。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有人说,李鸿章之所以选中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关键在于他的淮军出身。此论并不尽然。丁汝昌原是淮军大将刘铭传的部属,对李鸿章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无名小辈,因此谈不上有什么私交。作为海军统领人选的标准,李鸿章于公于私,一直都认为学生官尚不足以担当统领海军的大任。他选拔海军将领的条件就只有两条,即统兵经验和淮军出身。从丁汝昌的经历看,他18岁加入太平军,25岁投降湘军,26岁转隶淮军,直到38岁时因朝廷裁兵节饷而成为记名提督,前后有整整20年的行伍经历。丁汝昌正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1879年11月,在英国订购的4艘新炮船来华驶抵大沽,李鸿章正式奏准将丁汝昌留归北洋海防差遣,职务是“督操北洋水师炮船”。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艘蚊子船来华,北洋军舰日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赴英的机会,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参观了建造中的“定远”舰。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京城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鲜。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开赴朝鲜,用以观察局势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六月二十六日,丁汝昌与候选道马建忠离开烟台,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日本海军舰队已先期到达。丁汝昌决定“以软禁祸首李昰应为先着”,遂乘“威远”回天津请兵。七月初七日,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 余人往朝鲜登陆。十三日,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设计擒获朝鲜太上皇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此行朝鲜,使李鸿章进一步发现丁汝昌的才干,他上奏称记名提督新授天津镇总兵西林巴图鲁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德国订造的“定远”、“镇远”、“济远”回国,丁汝昌与津海关道周馥前往验收,举行升旗仪式。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不久,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吉林东部国界,命丁汝昌率舰队至海参崴接应,然后折赴长崎进船坞保养(“定远”、“镇远”铁甲舰按设计,每半年必须入坞油漆一次,以防锈蚀,当时中国没有能容纳这两艘军舰的船坞,而前往日本,是最近的选择)。七月初十日,“定远”等军舰到达日本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心理。七月十六日,中国休假水兵上岸,和日本警察及民众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一度准备下令向日本宣战,被丁汝昌制止,最终通过外交、法律途径平息了这场争端,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这一事件的妥善处理,使清廷对丁汝昌更加赏识。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物色将才,以备任用,分别保奏。七月二十日,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丁汝昌名列其中。由此可见,丁汝昌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并非李鸿章私情所为。
二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镇压。六月二十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七月一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光绪皇帝在清流党人的怂恿下,情绪激动。数日间,连发电报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而当时清政府所下命令,是前后矛盾,混乱不堪。既要丁汝昌远行寻找日本舰队决战,又命令必须保护大沽、山海关、旅顺、威海等地万无一失,舰队不得远离,“倘有一舰闯入,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是年8月18日,护送陆军赴朝后正准备返航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遭遇,黄海海战爆发。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伤,但仍坚持坐在舰内的过道中鼓励士气。经过近5小时的鏖战,中日双方互有损伤。九月二十日,北洋舰队在旅顺完成修理返回威海,“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使得本已元气大伤的北洋舰队雪上加霜。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暂留本任。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三十日,即光绪二十年除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 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初五,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遭海陆合围,成为孤岛。此后,日本海陆两军配合,并利用占领的陆路炮台,连日攻击北洋舰队,均被击退。正月十一日,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定远”舰遭重创,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舰。正月十三日,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形势进一步恶化。正月十五,日军舰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势将冲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内猛轰。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服毒自杀。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眪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 此后,清政府内的清流、顽固党人交相攻击,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准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奏,为丁汝昌平反昭雪,开复前北洋海军提督原衔。民国元年(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古语道:“文死谏,武死战。”丁汝昌在威海刘公岛保卫战中,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舰队腹背受敌、援军无望的危难时刻,他不为敌人的利诱所动,也不惧民族败类的威逼,宁死不降,以身殉国,保持了中国军人的气节和尊严。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给予丁汝昌正确的评价。1984年甲午战争90周年之际,国家拨专款在威海建立了丁汝昌纪念馆、丁汝昌事迹陈列馆。
为国捐躯浩气长存,民族气节光耀千秋。丁汝昌,他的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光荣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