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是第一位登上南极中国人——张逢铿的故乡。大坑源村整个山坞14个自然村,依山就势而建,至今还保存有完好的古道、古亭、古水口和古祠堂,清雅脱俗而又古韵悠悠。
“‘敬义堂’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能让它倒掉,所以我们就一起自愿捐助,你一百,他两百,捐了一万多块钱进行了修缮。”凌渡星是岔口镇大坑源村高演村民组的村民,虽然已有85岁高龄,但是每天他都要到村里的古祠堂“敬义堂”来转转。凌渡星说,“敬义堂”兴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近300年的历史。2010年,村民自发筹资投劳对“敬义堂”进行了修缮,村民们希望能完好保存“敬义堂”的建筑原貌,以延续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如今,修缮一新的“敬义堂”也成为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高演组的村民不仅自愿捐助、投工投劳修缮了古祠堂“敬义堂”,还对村里的古水口进行了整治,众多参天古树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在大坑源村,除了高演村民组的“敬义堂”和古水口,依山而建的益州村民组的“盛德堂”也保存完好,这个两层古建筑不仅精美的木雕、石雕保存完好,而且还保留着完整壁画,去年底,村里拿出8000元集体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对“盛德堂”进行了重新翻修,并合理利用。村民张文介绍说:“一般组里开个会、商议事情要到这里来,另外,组里的丧事、喜事都在这里办。”
在大坑源村,有一条古道至今保存完好。那就是大坑源村大孟自然村通往芦山自然村600级阶梯的石板古道,和一般的古道不同,这条古道宽有近两米,半山腰上,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半岭亭”虽历经百年沧桑,主体结构和石刻依然保存完好。作为大坑源乡村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去年,村里筹资3万多元对古道进行了整修,展现出原生态的古朴风韵。大坑源村村委会主任张健武介绍说:“我们下一步将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好这些古迹,结合乡村美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