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以产业化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近动态|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最近动态  
以产业化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日期:2011/9/23 14:16:25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1005次
    “十一五”以来,我省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基础,以发展龙头企业为主线,坚持科技先导,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全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年间,全省农产品加工值由2005年的90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687亿元,农业产业化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强有力抓手,农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的强大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组织实施并顺利完成了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532”提升行动。全省农产品加工值由2005年的90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687亿元,翻了两番多,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0.54∶1提高到2010年的1.2∶1。

    “价格虽高,卖得很火! ”这是很多购买过高端农产品的顾客发出的感叹。过去,好品质的众多安徽优质农产品没有卖出好价格,因为没有包装、没有品牌、更没有新产品研发,业内竞相杀价。而近年来,我省众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瞄准“深加工、精美包装、品牌建设”发力,纷纷获得成功,涌现出燕之坊、詹氏、鸿润等知名品牌。

    从“品质好”到“品牌响”,是我省农产品由低层次卖原料到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转型的生动写照。目前,像燕之坊、詹氏一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已达5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2个,比2005年增加12家;省级龙头企业685个,比2005年增加53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40家,比2005年增加34家。2009年,全省进入中高端超市的农产品达10800种,销售额320亿元。

    2010年全省龙头企业建设各类生产基地达到6900万亩,比“十五”末增加2400万亩,为全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皖北优势麦、沿淮粳糯稻、沿江油菜、宣城和合肥禽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带正在形成。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共享产业化成果的保障。目前,全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联结形式占45%,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紧密、半紧密利益联结的占85%。

    去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全省农户户均增收1700元,龙头企业常年及季节性用工达250万人。

    科技介入程度越来越高,带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秘诀。

    人们常常误认为,食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低。其实,我省很多农业企业都设有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科研工作站。

    合肥市金润米业公司生产精米产生很多副产品。利用这些副产品,金润很早就开始米糠油的生产,成为国内最大的高档稻米油精炼厂。2009年,金润研发“全物理精炼一级油”技术,不仅不破坏油料营养结构,而且得油率提高20个百分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现在金润又在筹备“稻壳发电”,投产后一年可节约电力成本200多万元。

    类似情形在我省已遍地开花。在水产领域,借助上海海洋大学在当涂县塘南设立的博士工作站,我省探索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新模式,并相继实施了“河蟹振兴工程”、“河蟹提升工程”,河蟹养殖基本实现了从“大养蟹”向“养大蟹”、“养精品蟹”的转变。

    在蔬菜领域,科技对产业发展贡献率逐年提高,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从过去追求低层次规模扩张,到重视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但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与档次,更优化了企业的产品结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是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兴皖富民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改革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技术服务和应用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

    以推进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我省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近日,农业部认定了第一批76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其中,我省肥东县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亳州市谯城区现代中药产业园、淮北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宁国市南山食品产业园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榜上有名,这标志着我省农业产业化已走上集群发展道路。

    农产品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必然存在产业积聚需要。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布局由散状经营向集群园区聚集趋势明显。以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为抓手,我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89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认定首批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目前全省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产业集群90个,聚集龙头企业950家,年加工产值12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4个、95家、310亿元。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是我省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十二五”转型倍增计划的重要内容,对新形势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强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已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建设6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其中重点培育和发展20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40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争创10个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对示范区建设,我省将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财政支持上,将由原来扶持单个龙头企业向扶持产业集群转变;在扶持重点上,由原来扶持龙头企业向扶持基地转变。

    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强有力的发展措施;各地真抓实干,加大投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和动力。

    省委、省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高度重视。2005年以来,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和“532”提升行动,明确提出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城乡统筹、抓农村工业化、抓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举措,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写进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文件,统一认识、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并列为每年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加以考核。

    各地真抓实干。合肥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十一五”期间累计财政支农资金186亿元,比“十五”增加5倍。宣城市重点培育发展潜力大、技术水平高、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一企一策、重点帮扶。形成和威、五星、太阳禽业“老三篇”和华卫、立大、荣达“新三篇”等家禽骨干龙头企业。淮北市积极引进天津宝迪、江苏雨润等超大龙头,打造食品工业高地。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