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普九”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总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捷径,语文学习与写作实践的关系究竟如何?怎样提高写作能力?有的人说,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不是书读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怎么有的中专生甚至大学生也写不出好文章?本篇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指出的是:读书不能代替练笔,学历不等于写作能力,文章写不好,文字不通顺,其根源是在写作上缺乏认真积极有目的的训练。
写作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如语法修辞,字词句,音义,篇章结构,问题知识等)之后,还得经常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同时配合有步骤的写作练习(如写日记、写信、写简短状物文、通讯等)运用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语文基础知识是进行阅读的“钥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后的实践。在校学生,可用各种体裁的范文作为摹写对象,学习写作范本。范文如黑夜的明灯,能牵引学生从黑暗走向光明理想的境界。黑夜若没有明灯,会走无路数,到处碰壁,会挫伤积极性,会丧失学习兴趣。
仿写范文,必须精读范文,即精读教师在上课精讲的内容。毛主席曾说过:“断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如此战略方法,完全适合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精讲范文时,不可面面俱到,要重点突破范文中有特色的知识点,如基础知识或语法修辞,或问题结构,或精彩语段,或写作特点等。学生精读,娴熟在心,就能应用自如。古代学者黄山生后在《先正读书诀》中说的好:“读书先务精而不务博,有乃纵横”。阅读不是反对博览,若一味去博览,不精读,开卷一日疾读数卷,到死不懈,可谓勤快‘,然而无益。冯班先生在“钝吟杂寻”中云:“疾读则思不审,一读而止,则不能识忆其文,此勤读书,如不读也”。精读与博览,才能获益终身,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写作,离不开细致观察,体验生活,只有对事物娴熟于心,在写作时,才爆发出震荡的精神火花,才能说出他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语。 (方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