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今读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倡导“全民阅读”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半数国民自认读书少
“每天早上起来先看会书读会报,这个习惯我已经保持几十年了。 ”4月20日清晨,在合肥市蜀山区绿怡居小区,70多岁的李如海老人正在凉亭里进行他每天读书的“必修课”。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前在学校图书馆工作,读书是他平时最大的爱好:“过去没有什么获得知识的渠道,只有读书看报,现在的年轻人,平日里都是看电视、上网、玩手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
“你每天读书吗?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21日在北京最新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4%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3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52.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另一项统计数据则显示,我国每人每年阅读书本仅为4.77本,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要阅读64本书。
在读书时间和数量减少的同时,记者发现,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走马观花的“浅阅读”和目的性强的“功利化”阅读现象比较普遍。
“过去上高中的时候很喜欢诗歌和文学名著,现在已经很久没有碰过了。 ”目前就读于省城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廖敏说,“平时最多在网上看看言情小说和时尚杂志,正儿八经看的只有教材和考试辅导书。 ”
“现在比较畅销的书大多是网络小说、职场技巧和教学辅导书,很少有人来买文学或者古典名著。”经营一家个体书店的小吴告诉记者。
是什么让你放弃了阅读
走访中记者发现,问及“为什么不读书”时,大部分的人回答都出奇地一致:“太忙,没时间。 ”
“自从参加工作以后,每天两点一线,难得休息一下,只想躺着啥事不干。”谈到读书,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李军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工作以后,压力很大,两个星期才有一次休息,通常都会宅在家看电视或者和朋友聚会。
许多中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作业和补习上,课外阅读成了奢求。 “以前,家人鼓励我多看课外书,自从上初中以后,就不怎么让我看了。 ”初二学生李子涵告诉记者:“平时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根本没时间阅读。 ”
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流行,也给传统阅读带来了冲击。市民陈先生说:“以前每天晚上都要看一会儿书才睡觉,现在基本上都是上网刷微博和找微信朋友圈。 ”
“图书价格越来越高,现在很少买书,平时想看就在网上看看也挺好。 ”大学老师孙宏运告诉记者,自己过去一直有买书的习惯,几年前,一本书的价格还在二三十元左右,可现在,动不动就要几十元乃至上百元,而且一出就是成套成系列,这让他觉得有点承受不起。
“过去一直有去图书馆看书的习惯,但是新建的图书馆离小区太远了,所以慢慢就放弃了。 ”家住马鞍山的许女士说,市图书馆刚刚开业时她特地去办理了一张借书卡,但由于到图书馆比较远,借书还书不是很方便,去了几次以后,她也就懒得到图书馆了。
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读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我省也连续多年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今年由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组织开展的“书香安徽阅读季”活动将覆盖不同人群,19项系列活动将让城乡居民尽享阅读之美、读书之乐。
据介绍,此次活动以“悦读江淮·书香安徽”为主题,包括第五届“省直机关读书月”、读书报告会、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好书推荐、优秀图书进机关、“中国梦·劳动美·我的梦”读书成果展示和交流等系列活动,此外,合肥、淮北、芜湖、黄山、安庆等地也将分别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读书对于提高人的专业知识、增强工作技能是必须的,但它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增强人的素质,陶冶情操。”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钱念孙表示,现在的阅读受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很大,而且阅读也如“快餐”一样,深度的、有思想性的越来越少,作为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我们应该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学习,行万里路就是要求我们用实践来检验阅读。
“正因为有了书本和阅读,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形成了民族共同记忆和民族共识。传承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形成了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省政协委员管永星表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要提高,就要从全民阅读开始。
在她看来,读书不仅关乎个人的素质、修养,也是关乎民族、国家兴衰的大事,推动全民阅读十分必要。她建议单位、社区可通过组织阅读竞赛、诗歌朗诵等读书活动,培养市民的阅读兴趣。“每个人应从现在开始,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读书,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聂扬飞、吴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