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爱国新闻作品集《在路上》有感
我一直以为,一本好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书本体所传递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其二是书体例所带给读者的借鉴是什么。全国铁路优秀新闻工作者、中铁四局《铁道建设》报社副总编辑黄爱国真情倾泻,呕心沥血近十年的新闻作品集----《在路上》(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两者兼备的一本好书。这是我读完该书后的深切体会。
爱国是我写作的老师,也是我多年的朋友,他的书我必需要读、必需要学习。前几天利用出差火车上,一气呵成读了散发墨香的《在路上》后,合上页张,思忖通篇,脑海里涌动的是一位青年学子对企业的深情慈爱,而正是他带着这种真情才使作品背透着“企业改革才发展,发展壮大靠职工”这种正能量,这也是每一位读者读书需要受益启迪的。我们在他的“握紧拳头创市场”、“多元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观念变奏曲”等新闻作品里,可以感悟到他力求通过作品去揭示展现正气歌,力求把对企业的切骨之爱化为引导企业发展的正能量。他这种对企业的爱与他在中铁四局这个大家庭的履历是分不开的,他1993年安徽大学哲学系毕业,来到中铁四局基层项目,尔后一步一脚印,直至走上副总编的领导岗位,企业提供了平台,当以真诚回报,所以他心怀感恩,坚持用手中的笔去讴歌新发展,唱响主旋律,为企业的发展呐喊。通观书中所收编近两百篇作品,跨度十年多,历经企业改革和阵痛的时期,而作品却始终传递正能量,其作品背后所展现的正是著作者对企业和岗位的价值认同,背书的是对企业的真情大爱,这种爱是我们当下在任何岗位、干任何工作所需要的。
爱国的真情激发的是采写精雕细琢,力求创优,汇聚的是一篇篇具有“工程特色”的精品佳作。读完书篇后,感触深切的是书中所集纳的作品,是经过作者精心遴选的,围绕着如何写出“工程味”新闻这一行业主打方向,从选择入题导语,到内容要素组合和结尾,结构、风格雷同的很少,可以说篇篇各具写作特色,篇篇是优质作品,这是“工程新闻”写作不可多得的参考范本。比如不满五百字的“立交桥上的婚礼”一文,这样的事件在我们工程人中间常有常遇,但他在采写中采取直入主题和白描的手法,不仅新闻勾勒的五要素齐全,简洁明快,而且赋予新闻生活趣味性、可读性,为同类事件采写的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又如通讯“不辱使命----写在张集铁路通车”一文,类似这样的主体完工、大桥合拢通车的新闻在我们企业工程施工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但作者经过细心构思,独辟畦径,把平凡的事件分割为“肩负开拓市场的重任、一批人第一次接触铁路、十五层楼高的桥墩是空的、铺架内蒙古最后的铁路、质量信用评价屡屡名列前茅”五个章节,加以串联拼接,升华了主题内涵,讴歌了工程建设者人的拼搏奉献和“不辱使命”,这是我们在工程写作中值得借鉴的。
爱国把他的真情转化为勤奋写作上。十年来,他无论是当编辑还是当副总编领导,都坚持笔不离手,辛勤采访撰写。《在路上》一书朗朗42万余字,凝聚着作者的汗水智慧,是最好的注释和见证。报社一位老编辑对此深情的说,爱国能多年来保持采写出一定的总量和这样的优质作品,一方面是他所在的《铁道建设》报处于全国同类行业的领先地位,在这一圈中所感染熏陶所追求,另其根本关键是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把爱注笔端,情入骨髓,采写深入,从而不辞其苦,才能产出这样多、这样优的精品力作。可以说这是最好的评价和最切实的肯定。
爱国谦虚虔诚,把一腔真情融入笔端,孜孜以求在新闻事业上耕耘,致力通过笔端为企业发展助力。他的《在路上》虽然在装帧、编排等方面略显不足,但在内涵是上乘的,在当下不仅是一部敬业爱岗的鲜活教材,传递着企业发展的正声音,而且在局史进程中写下真实的片段一页,同时又是一部工程新闻写作的示范书,对推进中铁四局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我深信,凭着爱国的一腔真情,他的《在路上》只是刚刚迈出的起点第一步,今后在新闻事业一定会走在康庄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