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探秘之丰乐镇 |
日期:2014/8/8 10:40:23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315次 |
○老祠堂里的精美木雕
○古炮楼是唐启尧故居旧址
美丽的丰乐河,静静流淌。而在历史上,丰乐河畔可谓将才辈出。这里不仅诞生了淮军将领董大义、董履高,还孕育了清末民初爱国将领唐启尧。来到丰乐镇,我们特地走进了董氏祠堂和唐启尧故居,追寻当年英雄们留下的足迹。
1
■文化悠久
丰乐素称“水乡古镇”,居沿丰乐河三大古镇桃溪、丰乐、三河中心位置。旧有十景:金波浴日、圣境钟声、柳林晓雾、虎嘴塘荷、大柏竹林、梨园春色、长塘凉亭、长屋粮行、萧桥夜月、古张舟火。现存历史遗存主要有以下三处:董氏祠堂、唐启尧故居和西凉城遗址。
2
■民俗民风
丰乐镇民间艺术独具文化特色,已有上千年流传历史。其中民间歌舞有:划旱船、舞龙灯、挑花担等;民间音乐包括:唢呐、竹笛、锣鼓、胡琴等;民间手工有:剪纸、糊灯笼、竹制品等。
3
■特产特色
丰乐酱干,是一种具有千年文化的独具肥西乡土特色的美食。传统酱干采用丰乐河终年清澈的天然活水手工制作,具有色彩纯正、香味悠长、口感细腻、富有弹性、回味清香的特点。
4
■交通小贴士
进入金寨路高架,进入合肥绕城高速公路,从肥西严店方向离开出口,右转进入省道103行驶260米,右转进入县道043行驶9.1公里,右转进入县道047行驶170米到达目的地。
“丰乐”地名的由来
丰乐镇东濒临巢湖,南与舒城县杭埠镇隔河相望,西临花岗四合,北靠县城上派,上三公路、严丰公路和合九铁路纵穿其境,丰乐河流经巢湖而入长江,水陆交通方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丰乐河又名凤落河、凤立河。清代称后河,又名界河。民间传说:丰乐南的枫梓堰边栖息着一对美丽的凤凰,每天太阳初升,百鸟都要到这里朝凤,欢歌笑语,热闹非凡。枫梓堰里有一条黑鱼精,自身感到寂寞孤单,产生嫉妒之情,对凤凰怀恨在心,便跳出枫梓堰,要吃掉凤凰。凤凰大鸣一声,向北飞去,落在一条小河里,被两个放牛娃看见,齐声说:“凤凰落在河里了!凤凰落在河里了!”四处百姓认为凤凰是吉祥之鸟,它落的地方是吉祥之地,纷纷迁居到此。于是,人们把这条小河称为凤落河。由于这一带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农民年年五谷丰登,欢乐异常。故人们又把凤落河改为丰乐河,简称丰乐。亦说是流经镇旁的河灌田甚广,“岁赖以丰,给民以乐”,遂取“丰”、“乐”两字名之。镇即随河而得名。
仅存的二层古炮楼
在丰乐镇上,有一位颇为传奇的名人,他就是清末民初爱国将领唐启尧。来到丰乐镇,自然要去这里非常著名的古炮楼走上一圈,这座炮楼便是唐启尧故居旧址。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钻进一处像是弄堂一样的长廊,来到一片青砖灰瓦中。据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告诉我们,原先这个炮楼有七层,仿造碉楼建设,后来几经损毁,如今只剩下了两层。“以前站在七层炮楼的顶端,还能看见巢湖”。
作为清末著名的淮军将领,唐启尧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户,他发迹后在家乡修建了这片唐家老宅。当时唐家为了抵御土匪,在老宅旁修建了这座七层的炮楼。炮楼内不仅修建有枪眼,从一楼到七楼还有竹筒制成的传声筒所连接,一有事端,从七层到一层的所有的家丁都能通过这个“土电话”来进行信息沟通。“以前半个丰乐镇都是唐家的,在唐家的旁边是个家族粮仓,这个炮楼除了保护房屋主人,还保护粮仓。”
据介绍,唐启尧以前居住的厢房均铺设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恒温木地板,颇有保存价值。但随着城镇发展建设,很多老宅已经荡然无存,幸存的唐氏故居亟待恢复和开发。
风雨洗礼董氏祠堂
走进董氏祠堂,这间与遍布皖南的古祠堂一样的古祠堂,分布有主堂、侧室。雕刻着兽头的椽子遍布整个祠堂,架设在石墩上的木柱支撑着整个黑瓦铺成的祠堂顶部。董氏祠堂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仍然矗立在丰乐河畔。
董氏宗祠是目前合肥地区保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在江淮地区很具有代表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独特,是清代时期皖中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的缩影,特别是在沿河流两岸而建的古代宗族建筑,有着明显的水乡特色。据史料记载,董氏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初建时有15间正房,12间厢房,后由清光绪年间董氏后人,淮军将领董大义、董履高叔侄扩建15间正房。祠堂结构造型与李鸿章故居相似,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共三进,依次为门厅、正大厅和后堂,进与进之间有回廊厢房。1986年11月,祠堂被肥西县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氏传人董履高、董大义是淮军高级将领,李鸿章为表彰董履高作战勇敢、功勋卓著,亲自题名赠匾“栋国干家、懋超世德”与董氏宗祠,据当地干部介绍,董氏宗祠还曾经有过两块慈禧太后赐予的匾,但这两块匾却被在60年代丰乐中学建校时被运去做了黑板,现已无法寻回。
在董氏祠堂一角,有一块名为“董氏碑记”的碑石,碑文上记载了董氏家族的发展史和祠堂建造史。如今,在董氏后人的极力保护下,当地村里对祠堂所有的房屋进行了简单的维修,祠堂老的房屋基本上保持下来。后来祠堂部分房屋被五四小学作为教学用房至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