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叫烫画、火笔画。
葫芦因其和“福禄”谐音,一直是民间的吉祥物之一。在金黄色的葫芦上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烙下惟妙惟肖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动物,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这就是葫芦烙画。郑小良从事葫芦烙画创作近三十年,练就了一手葫芦烙画的绝技,本期《俗人》,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葫芦世界。
葫芦当纸可不简单
走进郑小良老师在裕丰花市的工作室,如同走进了一个“葫芦王国”,一只只大小各异的葫芦上,烙绘着《水浒108将》、《八仙过海》、《一百罗汉》……一个个异常熟悉的动人故事和鲜活人物在葫芦上拥有了生命力,让人看得爱不释手。
“要想烙出好的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满意的葫芦,因为葫芦就是画纸,没有好的画纸,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来。”郑小良说,早期合肥的葫芦很少,想找葫芦烙画并不容易,现在有人专门种植葫芦,挑选合适的葫芦也简单多了。“葫芦在中国有吉祥的寓意,也有一定的市场,越来越多人开始种植葫芦了。”郑小良还向我展示了各种造型奇特的葫芦,扁的、圆的、长条形的都有,还有两个葫芦缠绕在一起的,都是天然形成的,让我大开眼界。
找到满意的葫芦,便要经过刮皮、去水、晾晒、抛光等流程,变身为滑溜光洁的“纸张”,接下来,郑小良便要根据每个葫芦的形状、大小,来决定绘制的主题和图案。经过他的巧夺天工,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便被附着在了葫芦之上。
在郑小良老师的工作室里,他向我展示了自己的烙画“法宝”——特制的烙笔。他的工作桌上摆满了各种形状的烙笔,有尖头的、扁头的,郑小良说最细的笔头如针头一般。“有一些铁笔是我自制的,电热丝缠绕在铁钉上,接上变压器控制温度,用了很多年已经十分顺手了。”说着,他拿起自己的工具,做起了示范。常人看似笨拙的烙笔,到了郑小良的手里,一烙一起,精美的线条逐渐成形。
有了品相好的葫芦和得心应手的铁笔,烙画就简单了吧?其实不然。郑小良说,因为葫芦是曲面的,跟宣纸不同,在葫芦上烙画,所有线条都要由直变曲,难度要大很多。在创作前构思要成熟,先勾勒出画像的大致轮廓,再从细处着手“巧笔”描绘,烙时还要又准又稳,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一个笔画的偏差就有可能要全部作废,所以葫芦烙画,讲究的不仅是绘画功底,最重要的是耐心。”
为了突出颜色的深浅变化,下笔要轻重有别,颜色深的地方铁笔要用高温,颜色浅的地方铁笔要用低温,时间还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这样,不用颜料,自然作画,即可创造出葫芦烙画的深浅层次,韵味意境。
古典名著“笔”下复活
郑小良创作葫芦烙画时,常常都是“相其质制之”,他拿起一件作品介绍说:“这个葫芦形状比较怪异,下面有八个凸起,如南瓜一般,我就保持了它的原型,在这八个凸起上绘制了八仙,形成了一副吉祥如意的作品。”郑小良的葫芦烙画取材广泛,构思精巧,内容多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除了各色人物外,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也都在他的烙笔下一一复活。
那么烙制一个葫芦要多长时间呢?据郑老师介绍,根据葫芦大小、主题内容,雕刻一个葫芦的时间是不等的,快则五六分钟,慢则一年半载。“越小的葫芦,烙画起来越费劲,当然题材越大,难度也越高。”他最满意,也是最用心的一幅作品《五百罗汉》,便耗时近一年时间。一个葫芦上烙下近五百个人物,而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他扎实的绘画功底,也体现出烙画艺术以火为墨的韵味。
在诸多烙画题材中,郑小良最钟情的还是烙画佛像。1983年,郑小良上九华山,拜见了仁德大法师,经过法师指点烙画技艺,讲解佛教文化,郑小良深受启发,鼓舞了他烙画的信心和决心,从此开始刻苦地钻研烙画佛像。与佛结缘后,郑小良把烙画与吉祥物葫芦结合起来创作,使得自己的烙画艺术闪耀异彩。
如今,他的葫芦烙画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多次受到国内艺术界前辈的肯定,还曾经应邀前往俄罗斯、中国澳门等地展出表演,当外国人见到如此精美的葫芦作品时,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奇。日前,他还特地制作了美丽合肥的烙画,作为城市纪念品赠与外宾,让更多人了解合肥,了解合肥的民间艺术。
烙画艺术需要传承
“葫芦自古以来是民间祈求‘福禄’的吉祥物,这么多年创作葫芦烙画,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精神享受,也让我很有成就感。”看着自己创作的一件件作品,郑小良十分欣慰。
自从2004年来到裕丰花市后,郑小良便与爱人一同,共同经营着这间工作室。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原来郑小良的爱人也擅长烙画艺术。“她比较擅长制作一些大点的烙画,精细一些的还是要差一点点。”正是有了妻子的支持和理解,郑小良才能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艺术的追求上继续前行。
虽然烙画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传承和从事这门技艺的民间艺人却越来越少。
事实上,郑小良像许多民间艺术家一样,也是“半路出家”。1982年,在合肥工艺美术厂担任设计师的郑小良,对烙画车间情有独钟,看到工人师傅巧手烙画,让他十分感兴趣。本身就有绘画功底的他,加上勤奋好学,很快便学会了烙画技术。“我当时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闲暇时间练着玩,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自己的职业。”三十年光阴如箭,郑小良已成为安徽工艺美术大师,而他对于葫芦烙画的热爱,依然执着。
“我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这门艺术,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郑小良说,“要学习葫芦烙画,不仅要有一定的绘画、书法基础,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每天上千次地重复最基本的烙画动作,这个过程是极其枯燥乏味的,这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如今,郑小良在合肥市文化馆的协助下,已经开了四期非遗培训班,很多年轻人和孩子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葫芦烙画一定能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