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沉醉在徽文化的密林中 |
日期:2014/8/19 9:41:51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208次 |
初冬,一个冷雨霏霏的日子,穿过一天门青灰色的石牌楼,我来到九华广场:见赭山瘦了腰围,广济寺的瓦顶从半山腰逶迤而下,它们的右翼就是陆和村。 自从陆羽写茶经,天下茶馆皆性陆,这个栽种在都市里的休闲处,怎么以村落命名?一排元木旗杆,矗立在更粗大的石鼓上,挑起一面面姜黄红边绿字的茶幌,似乎在问我:梦里徽州知多少?
生活在现代却钟情古典,居住在都市却向往乡村,那是时髦男女的矫情,这样的日子,进一个有徽文化韵味的茶楼,按照某些人说法“文明越古老经济越落后”,我以为预示着陈年旧茶的苦涩。
错了!一跨进玻璃感应大门,就是别一洞天,一股古扑而雅致的暖气扑面而来——不,是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让人突然产生一种惊艳的感觉:仿佛进了徽文化的博物馆,在这个繁花似锦的都市雅座里,我看见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华夏子孙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原来,陆和村是一片徽文化的密林啊:建筑文化、工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是树枝,一石一瓦一桌一椅甚至一箸一碟这些点点滴滴、细微末节就是树叶,遥远的历史记忆在两千平方米的茶楼里复苏,让人走近徽商、徽雕、徽茶、徽菜、徽民居……使人流连忘返,沉醉痴迷。
徽建筑支撑起陆和村徽文化的主干:茶馆就是典型的徽州民居建筑,飞檐翘角、黑瓦粉墙,与层层昂起的马头墙交织成一个照壁,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
门楼并不巍峨,飞挑的檐角下,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高低错落,狭窄的三重檐上,瓦当精致如舞女的裙边,两旁的冬瓜梁下是青色的砖雕照壁,横梁上一副金色的木雕,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拉开了外部明快与内部繁复的序幕。
仿佛穿行于时光隧道,思绪也随着青色的地面步移景异:侧面一道石库门,整块石头雕刻出来的门框有人物、动物、风景,据说那是青云门,顶上那个是文魁星哩。大概这就叫额枋通景图,应该是徽州楼门罩中最精彩的部位了。
进门到了侧厅,仅容一人的小桥不过三级石阶,那可是嘉庆年间的青云梯,横跨于一条S形的室内小河上,一条带蓬的小船就把河道塞满了,据说“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一水贯通也应是流通的象征吧。
跨上石鼓便能入留春亭内,寿窗下你可以听鸟鸣,观奇石,阅砖雕,小桥水榭,雕栏玉砌,我突然想起徽州一句民谣:“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人生的青春时代是浪迹天涯,多可惜,再精美的房舍也只有年老体弱、叶落归根才能享受了。
徽州老房子多以天井采光通风,这里融会贯通了现代建筑风格,玻璃窗如壁高大,现代的阳光照耀在青灰的地面上,重重间隔与上下装饰,制造出老房子的幽暗凄迷。在都市的喧哗中,它的抱残守缺却给我们展示出一片皖南的清澈,只是朴素的民间生活富贵化了,仿佛沧桑凝重的历史在这里再显。
一楼的大厅隔离成三排小间,都是半封闭状态。临窗一面,隔离墙中间居然是一个个的玻璃龛,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微型雕刻陈列其间。当中两排,许多间都挂着芜湖著名画家黄叶村的书画,他也是新安画派的传人,师法自然,深怀苍凉孤傲之情,那种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画面,给茶文化增光添彩。
二楼的枫松厅包间各具特色:有君子厅石印的马,有康熙字典裱糊的壁,有古绣像装饰的房间……徽州人服贾四方,终成巨富,炫耀乡里的意识浓厚,于是荣归故里,穷极土木,从他们广侈华丽的建筑风格,可以想象他们衣锦还乡的荣耀自得。
木雕是陆和村最丰富的馆藏:雀替、榫饰、县柱头饰、门楼门罩、屏风窗楹的装饰、笔筒果盘等工艺品、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及文房用具上,无不能一睹木雕的风采——原汁原味地展示拙朴粗犷的平面淡浮雕、精雕细刻的圆雕深雕、还有颇具立体感的多层透雕的精湛工艺。能消蚀一切的岁月流转,也掩饰不了它们艺术的光芒,让人至今叹息它们只是作为普通家饰是一种浪费,早就应该如现在这样成为供人瞻仰的艺术品才对。
木雕的内容也洋洋大观,题材有人物山水、禽兽虫鱼、花卉图案、八宝博古、文字锡联,徽州人恨不得把天下所有吉祥图案都装进自己的宅子里。
在陆和村的大门楣上,就是一幅“拜寿”的木雕,记述着唐朝大将郭子仪平息安史乱后又逢生辰,七个义子、八个义女夫婿一起向他祝贺的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示双喜临门的寓意。还有喜鹊登梅、和合二仙、必定如意、和顺开来、松鹤延年、竹报平安、象呈升平(瓶)、年年有余(鱼)……巧妙地用典,将中国文字的谐音趣意用来寄托民间的美满意愿。
那上千件木雕门窗也让人叹为观止,四扇一堂寓意着“四季平安”,天头、玉腰、上幅、下裙、地脚组成了“五福齐全”,六扇一堂便是“禄禄有福”,每一扇门都是一幅版画,其中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取一个“义”字,“李白脱靴读契丹文”取一个“才”字……将微言大义以雕刻形式在生活中显现,教化意义十分深刻。反观我们现在,身处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还真正迷失了个性与中国文化。
镂空的木雕窗棂及雕花门扇各具特色:梅花状、菱花形、金钱套、三角套、福字套、寿字套、回文万字窗……千奇百怪、美不胜收,据说有的还是胡适老家绩溪的木雕哩。陆和村利用雕窗的功能,使景洞与花窗构成隔而不断、闭而不塞的空间效果,于是,茶楼的包厢形成造园艺术中的穿插、渗透、曲折变化和“借景”,既有丰富的层次,又可以观赏室内景色,达到了内外浑然一体的美观效果。 有趣的是,天花顶灯都用雕花窗扇装饰着,不得不佩服茶楼设计者的绝妙创意,现代柔和的灯光透过古典的窗扉过滤下来,如一片斑驳陆离的历史。 二楼有木雕的十八罗汉,半人多高,装在玻璃龛里,齐刷刷地占据了一面墙壁,三楼的百佛堂中,总计有252尊佛像哩,虽然金粉大多脱落,但还能看见鎏金描彩的昔日辉煌。 还有冬瓜梁的精细,雀替的别致,“藏龙卧虎”阴阳雕,都让人感叹古人的鬼斧神工。其中,最出色的当数二楼的那座大型黄花梨雕塑,释迦莫尼与18罗汉于山林之间神态各异,细腻蘩复,玲现剔透,错落有致,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镂空层次多达几十余层,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大堂经理小桂说那成于民国初年,工匠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雕刻成的。 砖雕更显示出瑰丽的风采,既有古拙朴素的纹样,又有繁复、细致、华丽的结构,二楼的照壁就是一幅咸丰辛亥年雕刻的鲤鱼跳龙门图,青石板上的深雕玲珑剔透,线条灵动。还有各个楼层镶嵌在墙上的砖雕树以百计:瞻宫折桂、喜鹊闹梅、龙凤呈祥、福禄二喜,王志烂柯、双龙戏球、周文王访贤、姜太公钓鱼等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可谓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装饰着屋脊屋翎,门楼门罩、镂窗屋檐、琳琅满目,雅趣横生,使建筑物典雅庄重、富有立体效果。
民间传说给砖雕赋予了民俗文学的内涵:延寿厅里八仙贺春卷轴妙趣横生,仔细看去竟然有11人,啊,原来还有麻姑与和合二仙在迎接他们哩,“又是一个好年景”的寓意当然家家户户都喜欢啊。还有那和合二仙的雕刻,说的是同村异姓兄弟拾得寒山的故事,由于情同手足,当同时爱上一个女子后,两人都放弃凡尘去当和尚,一举荷一捧盒,掌握人间姻缘,可算是义重如山的典型了。 那个百忍图也有意思:唐朝的张公艺九代同堂,全家合美,而皇帝内宫却纷争不止,于是问张老,老人手书百个忍字,用在徽州人家,自然寄托着多子多孙,全家和睦相处的美好意愿啊。 额枋通景图是徽州砖门楼门罩中最精彩的部位,使用高浮雕、透雕、半圆雕和镂空雕的方法,使人物活动和主要建筑物突起层次感,在光线下衬出阴影,就像一副手卷式的山水画,可惜在这里只能委屈地位于墙上了。“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就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吧。
置身于徽文化的氧吧中,只觉得肆意流淌的美如乱花渐入迷人眼,不知道它从何处来,更不知道将往何处去,只知道,那曾经的辉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存。我在惊叹的同时,为自己的无知羞愧,为自己的渺小叹息。坐在二楼的香妃榻上,看左边的雕墙上有松、鹿、凤戏牡丹,右边的照壁上福禄满堂暗八仙,一方面被徽州砖雕遗产的灿烂光芒照得眼花缭乱,另一方面又设想着,当年坐在这上面的是什么样的女人呢?面对着如此美仑美焕寓意幸福美好愿望的艺术品,她们的生活美满幸福吗?未必吧,丈夫儿子经商在外,独守寂寥的苦闷任何华丽的建筑都无法容纳得下呀。
陆和村的石雕也随处可见,石头瓶、石头鼓、门鼓、石磴、石凳……就连柱础也是非常讲究的,有的如有梭南瓜,圆润稳当,有的如宝瓶,玲珑别致,尽管没有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但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之中:比如乾隆五十四年的花岗岩香鼎,比如历经沧桑岁月的石几,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
陆和村的大厅也充分展示了徽州民俗文化:清中期的红木太师椅分列两边,乾隆年“福寿连绵多子多孙”的紫檀长条香案上右古钟、左古镜,取意为“终身平静”。东边放着花瓶,西边放着镜子,取意为“东平西静”。中间的那个屏风更是精妙绝伦:彩石雕上,福禄寿三星在梅花鹿、松、鹤、祥云灵芝间观图,在平安的大背景下,吉祥如意又长寿,寓意绝妙。
讲解员告诉我,旁边那一对大瓷直瓶是男人放帽子的,因为女子不能单独会客,有人来找,必须见到瓶上的帽子才能入内。有这么多的清规戒律,难怪徽州的贞洁牌坊多。由此想到一楼侧厅有张半边桌,亭子上也有张同样的半边桌,那也是有讲究的,只有男人回来,阖家团聚,两张桌子才能合并起来成一张大圆桌。由此可见,徽文化是也以男性为中心的。
还有那几乎与起居室一样大的古床,日常生活用品的紫檀架、聘礼箱、食盒、对盒、水具、升、榨汁器……应有尽有。同时也可以看到生活中悲凉的一面:不用说贴在楼道墙壁上的房地契约原件渗透着血泪,二楼有一张整棵榆木树做成的大桌子,居然长四米多,宽两米多,铜拉环的抽屉几十个,除了下面的格子脚踏,只靠四条腿支撑着,虽经历百年岁月沧桑依然牢不可破,简直是家具中的奇葩,然而问起它的作用,原来是当铺用的。
完全可以说,陆和村的徽州文化陈列品,构建出封建社会的缩影,折射出历史的沧桑。这种历史现象如此博大精深我始料不及,于是,我徜徉在陆和村这片徽文化的密林中不能自拔,发现这里每平方米都浸洇着徽文化的乳汁,每立方米的空间都弥漫着徽文化的氧气,那大厅里“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惜食惜衣不为惜财缘惜福”的楹联,最真实地解读着徽州商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历史,既有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又有安分守己的生活信条。徽商能在中国商界称雄八百年,因为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凭借的就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的传统,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所以才能够将文化发扬光大。 回过头来,看到当代书法家刘廷龙题写的楹联:“掬一泓春水煮四季风花雪月,把万盏香茗品人生阴晴圆阙”,才想起我来到的地方是茶楼。
“徽”在古代有“美丽”之意,徽文化就是美丽和独特的文化,我们看它的饮食文化更觉得“秀色可餐”。
好山好水出好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敬亭绿雪、祁红屯绿等名茶的产出,促使了徽州茶道系统的礼规: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在浓郁典雅的徽文化氛围中,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表演”也循序渐进:静气,烹汤,焚香,烫盏,赏茶,投茶,洗茶,注汤,敬茶,闻香,观色,品味……杯满杯空、古筝流韵,怀旧的心绪飘荡着,丝丝茶香氤氲着徽州梦,集中展示千百年细腻精致而奢华的遗风。在这样的环境里促膝低谈,置身于浓厚的古老文化氛围和诗情画意的艺术中,新奇、刺激、震撼、悠闲的生活体验油然而生。
徽菜的扬名与徽商的兴盛相生相伴,陆和村里自然有美食。徽菜的风格与其它菜系不同,它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大餐要预定的,但那五、六十个品种的小吃也各具特色:炒菜、冷盘、糕点、瓜果、甜品、汤、粥、面食、……应有尽有,味道独特。就连餐具也古色古香:装菜的青花瓷坛,盛汤的红泥小罐,甚至火柴夹、筷子袋、都工整精致,抒情唯美,形成了味美、色美、形美、序美、器美、境美、情美、香浓美、质精美等“十美风格”,再现了徽州梦幻般的人文色彩。
到此,我不得不佩服陆和村的设计者与经营者,他就是芜湖市收藏家协会的会长许苏平先生。他知道,茶文化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的享受、精神的慰藉、文化的体验的追求。徽州文化是典型传统的社会文明型态,于是他从文化学角度开设这个茶楼,将收藏与经营融为一体,以徽文化的风情来丰富顾客的阅历,满足人们既有物质也有精神的享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让顾客在观赏古徽州人文景观的同时,还能从中感悟到徽州人的精神世界。
只因来到陆和村,方知文化真面目。在这个两千平方米不到的茶楼里,从唐宋到明清的文物荟萃,是许苏平十几年来历史的收藏,更是他文化的收藏,因为它们承载历史,沟通未来。可以看出,楼主既有收藏家的眼光,又有商人的敏锐,还有文人的深沉,更有爱国者的情怀。
正如他自己所说:“通过收藏以后,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爱国情趣。我到过很多地方,特别是江浙一带,甚至于新马泰,他们那里有很多老板,当我们去的时候,就向我们炫耀:这是你们徽州哪个地方的门楼子……我就觉得身为皖南门户的一个市民,我的体会是无论如何,利用我们辛苦经营得来的钱财也要尽最大的可能把我们徽州特别有代表性的‘三雕’保存在我们安徽,留在芜湖。建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我们的后人能够体会到我们前人的艺术造诣,致使我们的文化传脉不断裂。”
这不仅是品位,更是见识。用收藏来抢救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用财富与智慧开发理想,用商业操作来滋养它们,是怀有爱国理想的文化人的自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展现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寻找精神上的文化家园,从而发掘徽州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文化精神,建设民间博物馆,对后人进行爱国精神的教育,陆和村,让徽文化的精髓在皖南门户生根、开花、结果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