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是合肥本土剧种,有近200年历史;庐剧院是本土院团,改革发展之路可圈可点。
1957年,庐剧进京演出,扶植发展庐剧是当年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出现“戏剧危机”端倪,而我省一系列推动庐剧艺术发展的实践并未停止。 “举办青年演员调演,举办首届戏剧艺术节,开展庐剧演出展览月活动,拍摄庐剧电影、电视艺术片,举办庐剧轻歌音乐会等等,这些活动都在为庐剧艺术前行添砖加瓦。 ”合肥市文联主席完颜海瑞至今记忆犹新。
省剧协副主席侯露认为,庐剧有两大里程碑式的作品:1989年合肥市庐剧院以青春亮丽的最佳阵容,排演了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改编的大型庐剧《奇债情缘》,这是庐剧历史上第一个“洋为中用”的戏,2001年5月,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参加世界莎士比亚大会,向国际莎士比亚协会赠送了庐剧《奇债情缘》的演出光盘资料,这代表着庐剧开始向世界传播。 2004年,合肥市庐剧团排演了大型原创庐剧《李清照》,为来自黄梅戏界的两位主演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迈出了突破剧种领域、创造最佳效果的坚实步伐。 2005年,适逢香港回归八周年,《李清照》被选中赴港参加展演,演出当晚盛况空前,谢幕时间长达45分钟,香港观众用掌声表达了他们的心意。
乡间小戏如何走出广阔天地,还看今朝。侯露表示,应当加强剧本剧目创新,提升艺术品位、使庐剧跟上时代步伐。不可否认,庐剧的审美理念、表现内容、艺术手段都是在农耕时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映的是当时当地农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时代前进了,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使之更加适应当代,在内容形式上力求更加贴近当下的群众、贴近当下的社会生活。对此,合肥庐剧院院长段婷婷表示,完成建院60周年演出后,他们将一如既往地组织基层演出,“让群众听我们的戏,我们也听群众的意见。要演能够唱得响、传得久的好戏。 ”(记者晋文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