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黄山黟县美溪惊现:宋太常礼院中书侍郎李灯古墓 |
日期:2014/8/27 9:36:48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364次 |
近日,据黟县美溪李明远说,他们在上坟做冬至时,发现了八世祖李灯祖坟。去年也去找过,但被流沙盖住了坎碑,无法确认。今年再去时,两块碑都现显出来了。时值李姓家族修谱之际,八世灯公古墓发现,大家都惊喜的说“这是祖宗显灵”,是家族兴旺发达的像征。 该古墓现位于黟县美溪乡美坑村桂林组牛栏湾,即乡林业综合大楼左侧(30米处)。坟塜是由直径约5.5米泥土堆彻自然成圆,圆内青石块凿成直径约3.2米的椭圆型围拱。坟墓座西朝东。西边立有望山碑一块:高1.09M、宽0.74M、厚0.12M的;东边立有坎碑一块:高0.63M、宽1.49M、厚0.11M的,两块墓碑处同一轴线上。望山碑铭文:宋太常礼院中书侍郎李公讳燈府君之墓,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坎碑铭文:始迁美溪八世祖李公讳燈府君之墓,载乾隆十年重修,美溪 一楷和懋禅;上章 秀南;六都 福祖;徽埂桂;顷田 国昌;馆田 恒昌; 赐田 大龙;六田后裔全奉祀。古墓前有面积6.8平方米祭台和约26平方米拜台。墓侧立有文字清析可辨的禁碑一块:此係七田 姶祖 墓基重地,今行远,众价买取,将订界新业,如有不孝子孙盗葬,立即押迁,呈官重处。七田共立。 据《江南通志》《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李灯,文甲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任太常礼院中书侍郎。位列太平县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进士,距今千年历史。其实,北宋初年,官职沿袭了唐代的设置。太常礼院隶太常寺,但实际相对独立,有判院、同知院共四人。中书省又称“右省”。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副长官为中书侍郎。神宗元丰改制后,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 可见,李灯实际是任二职,即太常寺知太常礼院及中书省中书侍郎。 家谱文献资料显示:李灯的先祖李伯陵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七世嫡孙,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因避战乱南迁东渡,落户太平县絃歌乡田段里,繁衍发展到李灯是第八代。 李灯在义门李氏家族史占有极其重要历史地位,他一生做了很多大事:一是由田段里移居美溪百田垢,为后代子孙选择良好居住发展环境;二是在黄泥墩建李氏大宗祠,让后代举行祭祖活动、处理家族事务有了活动场所,使族人感受到家族关爱;三是他敬老慈幼,济弱扶危,宗族熙然,乡邻敬服。事迹永载太平县志,留下了千古美名。四是耕读成名,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进士,官至太常礼院、中书侍郎,事迹激励后人。五是他在生坟坞口立石龛,藏大唐赐田勅于内,保存了家族尊贵的历史资料。 经考证:美溪村古代交通四通八达,西北徙步瀛桥至周家岭五里通宁池大路,东北至沿岭五里过宏潭通太平大路,西南至茅山岭五里通安省大路。李氏宗祠位于村庄中心,处李灯古墓的东南方向。从西南方的安省大路沿青石板小路,穿过龙泉里就能直达祠堂。祠堂座北朝南,大门楼上方书有苍劲有力的“义门”二字,门楼左边是灯公祠、右边的锦公祠,穿过大门就进入了李氏宗祠的祠前广场,祠堂门前右边是一口古井,正门两侧设有对称的耳门。祠堂内有寝室楼。寿瑶公坟在祠堂并行的右方。 李灯世居美溪,娶胡氏、杨氏二孺人为妻,生二子,李大璋、李大珪,李大璋失传。义门李氏家谱中李灯列为南迁祖。他生活的时代(977),距离其始祖李伯陵南迁(854)有一百二十三年。去逝后,后代子孙将他安葬在美溪榧子坑牛欄湾。据说此地是一品风水佳城。有墓葬风水先生说:此地“龙来土星作祖,金星行度至入首,变着仙弓东气,细巧化为小金,老山剥嫩,藏风聚气。子山午向”。而他的二位夫人就葬在“山之右”,该地风水称系“金星开窝形,扦卯山乙向”。也就是这块风水宝地,福佑了李氏后代子孙。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李灯的七世孙李回登李常宁榜进士弟,成了义门李氏家族史上第二位进士,位列太平县志第十三位进士。绍兴元年(1131)李回任南宋参知政事,宋欽宗称他“學術窮於本原,智識周於事變”, 宋高宗称他“器函博大,德備醇明”。家族兴盛进入了辉煌时期。 为守先祖创下的基业,宋孝宗甲午(1174)年,李灯的八世孙李约三命仲孙李旭,迁居二百里地以外太平龙门赐田守祖业,绘制宗谱二本,并嘱咐后代子孙不忘美溪和龙门联为一体,永远是一家人。其后裔秉承祖意,把太邑美溪伯祖璹公夫妇和龙门始祖珤公夫妇,安葬在黄泥墩灯公宗祠边的株树墩左右二边。左葬伯祖璹公夫妇、右葬珤公夫妇,俱丁向。 李璹,世居美溪,娶妻章氏,他善于治理生计,理财,且积储了丰盈的财产,乡里之人称他十万公(古以万贯家财称誉"富")。他生性好施,崇尚信义。其后人主要居住现在美溪百田和溪下村。 大宋隆兴二年(1164)朝诞下诏,要求各郡县要害之地,皆筑城堡、置江淮战船、预备弓矢器械,科征甚急,乡民甚苦无处筹措资金,而李寿就借贷捐助军需一千二百两。江淮宣慰使钱端礼上奏孝宗皇帝闻之,孝宗皇帝慰劳以羊酒,并旌为义民,独免差役。义门李氏谱籍中详细记载了这些。当时正逢鄉里闹饥荒和疫病流行,李璹公就悉数散布钱财,周济鄉里,远近鄉亲凭此赖得以全生,活命的人很多很多。后来因兵乱避居於本里淤坑溪,鄉人感佩他的高义都来依附他,团寨结保相守。 李珤,世居美溪,娶焦氏,之子李旭,孝宗甲午(1174)迁居龙门。《义门李氏宗谱》称李珤:家本宦裔,绝无骄吝,济贫恤乏,慷慨好施,宋乾道五年(1169),因张旗马靸之乱,避居龙门里土塔前,里人戴恩,临岐送远,泣数行下也。至今猶有称道者。其后代繁衍发展形成了赐田、顷田、启田、官田、馆田、徽田和南容。播居大江南北。 灯公墓的发现,揭开了以灯公墓、灯公祠堂、璹公珤公墓为核心的李氏家族墓葬群,为研究义门李氏家族的文化发展、迁徙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家族墓地作是一种传统的纪念性景观,凝聚着古老的文化和信仰,并能反映出时代的特色,成为人们最为崇敬和关注的场所。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或以墓穴、或以石冢为标记的坟丘、或是一处集体安葬的古冢园林,是地上显而易见的人工地标景观,活着的人会时常回到这些安葬地点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是抚慰他们的灵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