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为了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主动支援岳西建设,1964年,合肥市首批170多名知识青年踏上了奔赴岳西的征程,为山区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50年后,40多名“下乡插队”的知青们在司空山下再次聚会,共同纪念来店前工作生活的那段难忘岁月。
8月26日,在下放老知青、中国旅游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分会主席陆峻牵头组织下,这群古稀之年的老人,从合肥等地专程赶来,相聚到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岳西县店前镇。时隔多年再次聚首的老知青依然像50年前那么天真,岁月虽然改变了他们的容貌,但却无法冲淡那段同甘共苦的情谊,他们依然一见如故,执手言欢。
当天下午,店前镇召开合肥知青岳西插队落户50周年座谈会,各位老知青先后发言,他们抚今追昔,深情回望知青时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话与乡亲们的浓浓友情,并祝愿店前的明天更加美好。店前镇党委书记王传新致辞,代表镇党委政府及2.5万店前人民对知青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各个地方走走,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王贻峰镇长向大家介绍了店前镇的基本镇情,当前的发展机遇、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展情况。他对知青老领导老同志的为店前事业的付出的辛勤汗水和青春年华表示真诚感谢,并请他们继续关心、关注店前的发展,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王贻峰还即兴赋诗一首,《七律·合肥知青插队50年返乡有感》:“洁净司空秋雨洒,嘉宾有约故乡还。奔波一路情切切,炮鸣十里意绵绵。雀跃欢呼惊皓首,婆娑泪眼忆红颜。玉案赤文知青好,安心自在享百年。”以此表达对老知青们的深深敬意。
8月26日至27日,在店前镇党政负责人的陪同下,老知青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店前镇区和司空山风景名胜区,并到当年插队落户的农户和老朋友家中进行了走访。看望曾经在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朝夕相处的乡亲,亲身感受了50年来店前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政策号召城市青年和即将毕业的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之中,于是在全国掀起一股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
1964年8月25日下午,合肥市1700多人在江淮大戏院隆重集会,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其中李小林等170多名知识青年踏上了奔赴皖西南边陲岳西县的征程,他们带着满腔的热血,开启一段用汗水浇灌的农村生活奋斗史。到了岳西,这批合肥知青被安排到店前、冶溪、石关、来榜等地。李小林老师荣幸地成为一名“记工员”,开始了自己扎根岳西的基层生活。林匆匆利用废弃立式柴油机办起了自己插队所在的司空村的第一个机械碾米加工厂,不仅碾米,还设计了磨粉、榨油一套套工艺。其它的知识青年在用知识改变农村的同时,更多的是发挥着传播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作用。
当年革新生产工具的林匆匆,后来成为店前镇副镇长。工作期间,他自行设计、自筹资金,带领群众架起了28座石拱桥,为店前各地的群众带来极大的方便。后来,他又痴迷上了司空山,为司空山旅游开发操劳数十载,先后上司空山1500多次,搜集整理资料100多万字,拍摄照片1500多张。他发现了《目唐寿域铭》碑,使佛教界争论已久的问题找到了答案,确认了二祖道场所在地就在司空山。对于“中华禅宗第一山”的建设,做出了默默无闻而又非常显著的贡献。直至如今,林匆匆现在不愿意回城和女儿团聚,仍然居住在司空山下的店前镇。
如今年近古稀的李小林老师,依旧放心不下早已成为心中故乡的岳西店前,近两年来,又开始忙起岳西旅游项目的开发,积极为店前镇司空禅峡旅游开发而奔忙着,他期盼白鹿大峡谷风景区早日建成接待游人,让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当地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愿望……(王云志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