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并非徽州特色,只是徽州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在砸烂一切封资修的年代,未被完全打砸,犹如现在保存尚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部分徽州民居那样,侥幸的保存下来。加之徽州明清较为富裕,十分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师有学”。大立牌坊自然是“光宗耀祖”“晓谕后人”的自然之举。
一:牌坊的渊源
据考证,牌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聚居村落入口处的门型建筑。称之为“衡门”。早期的“衡门”非常简单,就是两根立柱加上一块横木,较多地注重作为大门的实用价值。“衡门”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衡门”被称之以“坊”,则起源于汉代直至宋代的里坊制度。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建筑渐渐形成一定格式,在城中有里坊,里坊有坊墙坊门,犹如城中之城,类似如今的居住小区。据历史文献记载,里坊中如果出现好人好事,便须在坊门上张贴通告,以示褒奖,由此坊门衍生出了新的功能-表彰功能。
牌坊与牌楼,在建筑风格上是有原则性区别的:
牌坊:在立柱和横板上没有斗拱及屋顶结构的称为牌坊。
牌楼:在立柱和横板上有楼的称为牌楼。
所以,现在的所谓的“徽州牌坊”,实质上多是“徽州牌楼”。
但是,随着数百年风俗的演化和功能的接近,牌坊和牌楼在“俗称”定义上已经没有了严格的区分,牌坊亦牌楼,牌楼亦牌坊了。
为了方便叙述和“随俗”,姑且也将“牌楼”称之为“牌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