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高龄的冯老至今依然活跃在花鼓灯的排练和演出现场,被称为花鼓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冯派”独具特色
花鼓灯表演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风民俗活动中的一种仪式。它也是世界上单一语汇最多、最能以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民间舞蹈之一,被誉为“东方芭蕾”。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斗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
冯国佩1914年出生,冯家当时已有三代玩灯的历史,冯国佩小时候就受到熏陶,再加上聪明伶俐,很快就被当时最有名气的花鼓灯老艺人蒋世玉收在门下。几年后,冯国佩便以反串的“兰花”惟妙惟肖、腿脚功夫好而饮誉乡里,被称作“小金莲”。他演“兰花”既不同于颍上的淳朴,也不同于凤台的风流,而是秀丽中含端庄,娴静中有活泼,温柔里露风骨。后来的花鼓灯艺人总结出了冯国佩演“兰花”的风格:轻捷秀丽,潇洒妩媚。具有这一表演特色的花鼓灯流派也因此被称为冯派。
“请得多,玩得红,只要我们一去就前呼后拥,把其他的灯班给撬掉了,经常一连能玩10多天,打粮场上总是挤满了人。”冯老回忆年轻时演出的盛况,笑容洋溢着自豪。
花鼓灯“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冯国佩的艺术生命继续辉煌。1953年,他和其他艺人一起把花鼓灯跳进了怀仁堂。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都观看过他的演出。
时代变了,姑娘们解开缠脚布,跨出闺中门,人们的精神面貌、表达感情的方式变了,冯国佩改变了过去男扮女装的旧表演习惯,倡导由女演员来演“兰花”。甩掉了表现旧时代小脚女人走路的衬子,摸索出平足步、双环步、筛子步、搓步等新步法,塑造出“新兰花”秀丽健美的新形象。
保护民俗任重道远
随着近年来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的进入,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迫在眉睫。早在1982年,在联合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讨论会上,冯国佩就发表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的论文并即席表演,被当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玛琳娜·葛贝伊女士称为“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2004年4月,“花鼓灯”全票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保护项目。去年4月9日,在他的家乡蚌埠禹会区冯嘴子村,“中国花鼓灯第一村”正式挂牌。老艺人起居室、艺术品陈列室、灯场、谷堆、古庙、已逝艺人碑石等原生态场所得到基本恢复。
“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花鼓灯重新走向辉煌恐怕很难。”恢复“千班锣鼓百班灯”的旧时情景,是冯国佩和所有花鼓灯老艺人所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