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闲话太湖 |
日期:2014/9/30 9:19:26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333次 |
闲话太湖
——关于《山水太湖》
近些年,能忙里偷闲时,写了不少有关苏州、有关乡土的文章,有许多竟得到方家的认可,尤其是年初和苏州作家李建荣先生合作,出了一本散文集《家在苏州》,其间的有些文章,还是能够激起大家的共鸣,于我而言,也就收获了“码字”的价值,自然就多了些欣喜。前不久,有老家的领导和先贤向我建议,何不把眼界放开些,襟怀更开阔些,写一组山水太湖的文章,既有老家的风土人情,又有江南太湖风光之美、烟水之胜。原因是,我过了而立之年才离开老家太湖县,之后又一直在太湖之滨的苏州城里工作和生活,在苏州也待了十多年,按理说,对这烟波浩淼的太湖,总是有一些体味的,尤其是环湖的山水风光,总归是有些不一样的看法,或者说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想想也是,但不敢贸然作答。这个建议不亚于一颗种子,从那一刻起就埋在了心田。前阵子,和文友还有几位老乡小聚,又说起这个话题。友人说,完全可以,在两个地方都有自身的生活经历,都有自身的生活感受,更不少日积月累的亲身体验,写这样一组文章,应该不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我还是有些惶然。原因非常简单,虽然在老家太湖县生活了那么久,从出生到离开,已是三十开外,尽管从孩童时代起,就在它的怀抱里读书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后来回乡谋出路,娶妻生子,很少有时间离开,但生活圈子太小,小到总是在家门口打转转,走出乡镇的机会都很少,熟悉的,也就是那一小块山水,小地方的风土人情。就跟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只看得到四围山梁围起来的那一片青天。山梁之外,还有很大的一片天地,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景色,甚至还有不一样的村言俚语、风俗习惯,但是这些,我都不了解,更谈不上熟悉,山山水水,乃至春夏秋冬里的色彩、景致,也几乎是空白一片。也就是说,为了生活,离不开身边的土地,没有时间走遍这一片母性的土地,也没有精力,经济上也不许可。就算窝在山旮旯里三十余年后,到了苏州,到了太湖边上,也因为要面对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人近中年,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容易,还不能过分挑剔薪水的高低。这种情况下,会有很多的掣肘,也很不容易,想要抽得出时间来游山玩水,到太湖边上去看一看,真不是现在想的那么简单。也就是说,近在咫尺的太湖,在内心里还只是地理版图上的一个位置,有关她的风情万种、万千气象,还是资料、文章里的那些阐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后来人,真的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扎得下自己的根,环湖的山山水水,一样会留下我们的脚印,山水风光里,一定有我们的回眸,我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喟。但这只是自己的设想,或者说理想,事实上,无论是老家太湖县,还是苏州城西边不远的烟水莽苍的太湖,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不熟悉,都不够清楚。想要做这样的书写,或者说要做这样的对照,不是容易的事,更不是想当然就能够做好的事,这关系到一个人的阅历和积累,或者说一个人的行程与顿悟,甚至是一个人思想的沉淀,情感的酝酿,还不能缺少文化修养、人文探索,不然,就只会是一种形式,难免流于肤浅、简陋,达不到想要的那种结果,就不会有撞击心灵的力量,就难以产生共鸣。非常清楚,以我现在的能力,或者说已经有的这么一点积累,想要创作出一组别致新颖的有关太湖山水的文章,难度不小。个人经历存在局限,生活相对封闭,有很多方面未曾涉猎,更不用谈一个地方的历史渊源、人文积淀,如果缺少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了解、对风物掌故的知悉,又怎么铺陈得出一方山水的灵性与俊美?又怎么捕捉到风烟变幻里的乡土情怀和河山壮美?但又不肯舍弃这样的念想,更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描述已经知晓的那些风物俊美。就算肤浅,就算片面,就算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只能做些有限的触及,只要是真情感、真感受、尽到自己的努力就好了。就算有人诟病,也无所谓,反之,跟方家学习到更多的只是,何乐而不为!有人说,我们一直在路上,确是这样,人生就是一条长路,每一天都有新的知识、新的变化、新的风景,为什么不能潜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累积、认真思考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