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淮河三花:花鼓灯、凤阳花鼓、卫调花鼓|徽商文化|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文化  
淮河三花:花鼓灯、凤阳花鼓、卫调花鼓
日期:2014/10/11 9:33:06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383次
秀丽的淮河,从桐柏山发源,曲流宛转,滋润着中原大地,哺育着两岸儿女。千百年来,引得文人荟萃,诗文繁衍,更造就了优美的民间艺术。“淮河三花”,恰似淮河岸边浓香四溢的幽兰,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人民,闻名中外。“淮河三花”是指花鼓灯、凤阳花鼓和卫调花鼓而言。在淮河两岸,不管是鬓发霜染的老人,还是孤居异域的赤子,只要提起“淮河三花”,莫不唤起宝贵的记忆,引起如痴如醉的思乡之情……

  歌舞并茂的花鼓灯花鼓灯,以淮河岸畔的蚌埠、怀远、凤台、淮南、凤阳为最盛。千百年来,这里的每个村庄集镇,几乎都有农民自己的花鼓灯班子,一般在逢年过节、庙会和农闲时候演出。它没有专业演员和专业组织,而且演出中从不找人要钱。正如一首灯歌中所说:

  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全靠月当头,不要银钱买灯草,又省铜板打灯油,玩灯为了交朋友。

  花鼓灯的演出,多在村头树下或打麦场上。月光下,老柳树上挂起斗大红灯,或是干脆四围架起高粱秸火堆来照明。然后打起锣鼓,开始玩灯。观众围坐在四周,或是站在板凳上,蹲在树杈上,扒在草垛上,场面十分有趣。从太阳落山直玩到太阳出山,即所谓“两头红”。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身穿短上衣、花围腰、灯笼裤,头扎白毛巾。舞起来活泼麻利,热情风趣,给人以生龙活虎的感觉。女角统称“兰花”,花鼓灯的歌和舞的精华都靠兰花来体现,看灯班子的水平也往往以兰花的水平而定。兰花的打扮俏丽动人:她们头顶红绸绣球,飘下的两条彩带直垂胸前。上身穿紧身彩衣,腰系石榴长裙。演出时左手拿轻软彩巾,右后持花扇,舞起来恰似丹凤朝阳,艳丽无比。他们舞起来分“大花场”和“小花场”。“大花场”就是群舞,由领舞的鼓架子高举青竹彩绸的花伞,率领全体鼓架和兰花翩翩起舞,并不断翻伞为号,领着大家变换队形,舞出“五朵梅”、“龙吐水”、“九连杯”、“满天星”等优美图形。而那“小花场”,则是双人舞或三人舞,风趣优美的“抢板凳’、“抢扇子”、“抢汗巾”是多少年来脍炙人口的“小花场”代表舞蹈。花鼓灯的灯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凡在淮河地区居住者,几乎都知道流传最广的几首灯歌。表现灯友亲密友爱的有:

小小花伞花又花,天下灯友是一家。一家人不说两样话,一棵树不开两样花!

  表现青年男女纯真质朴爱情的有:

  送郎送到五里岗,我送小郎一把炮仗,你走一里放一个,你走二里放一双,看不见亲人我听炮响。

  表现游子身居异地思乡心切的有:

  小小鲤鱼红红的腮,上江游到下江来,闯过九十九道青丝网,绕过九十九道钓鱼台,不为思乡俺不来!0和许多兄弟民间艺术一样,在淮河上下,依地区不同也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花鼓灯艺人。冯国佩,艺名“小金莲”。他饰演的兰化,舞姿优美动人,感情含蓄真挚。他是1953年花鼓灯艺人进京演出的主角,现任蚌埠市文工团艺术顾问,原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他曾应邀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亚洲民间舞研究会,向世界各国舞蹈家表演和介绍花鼓灯。陈敬之,艺名“一条线”,驰名于凤台一带。他的表演豪放动人,别具一格,曾应邀去北京舞蹈学院讲授花鼓灯,受到首都文艺界欢迎。此外,还有七岁下场打鼓,名闻淮河上下的鼓师常春利,艺名“小白鞋”;舞来俏丽风雅的怀远县郑九如;绰号“小红鞋”的淮南杨在先;著名的鼓架子钅且洪云、石敬礼。他们或在艺术团体授艺,或在艺术学校教学,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解放后,花鼓灯被确认为汉族舞蹈中的代表性民间歌舞。地处花鼓灯中心的蚌埠市,除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来学灯采风外,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花鼓灯新节目,多次在全国会演、华东会演中获奖。他们大胆地发展了花鼓灯歌舞剧,《摸花桥》已被西安电影厂拍成舞台片,《玩灯人的婚礼》被选去北京参加献礼演出,荣获国家颁发的创作和表演奖。

  历史悠久的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广泛流传在凤阳地区的民间艺术。别说是淮河两岸的老乡,就是北国岭南的同胞,也都会哼唱这首全国流传的花鼓歌: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历史上,凤阳地区饱受兵火之苦,再加上淮河累累泛滥,使凤阳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首诉说劳动人民苦难的花鼓歌,也随着讨饭的凤阳人走向全国。凤阳花鼓,一般是一男一女演唱。女角左手持一又扁又圆的细竹鼓条,演唱时,女演员长长的鼓条跳动在花鼓上,音韵和谐,配合上男演员敲响的小锣,二人边舞边唱。这种演唱艺术可以在门前小巷演出,也可以登上清致的舞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随着凤阳地区生产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凤阳花鼓灯节目不断涌出。女高音歌唱家潘玲馨演唱的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在全国影响较大,已由唱片社录制成盒带,向国内外发行,使旅居海外的侨胞也能时时饱聆乡音。

  唱出新声的卫调花鼓说起卫调花鼓,年轻者便知者甚少了。这是因为它产生在淮河古镇——长淮卫,是一种民间戏曲,因最初在长淮卫流传,故名卫调花鼓。在明清年间,长淮卫是一个桅舶如林,酒肆遍街的繁华镇街,当时的卫调花鼓剧团很活跃,它们有许多本传统戏,有许多传奇式的代表性艺人。如名艺人陈广仁,在告状的公堂上一段卫调花鼓演唱不仅述清了冤屈,还受到县老爷的宽待,至今留有“陈广仁跪大堂”的佳话。后来,随着淮水泛滥,长淮卫多次被沦为泽国,艺人们被迫流落北乡,逐步形成了现在名噪皖北的淮北花鼓戏。但是,卫调花鼓仍在长淮卫农民中流传,每逢年节,农民们自由组合,演唱卫调花鼓,甚至形成半专门剧团。解放后,长淮卫民间卫调花鼓艺人李亚茹去北京参加全国会演,一曲卫调花鼓博得满场掌声。绚丽多彩的“淮河三花”,千百年来,在人民之中创造和成长。而今,阳光灿烂,大地春回,这株株淮畔幽兰正在伸枝展叶,吐蕊喷香……

怀远著名花鼓灯艺人事略怀远著名花鼓灯艺人事略

  葛士静怀远花鼓灯究竟起源于何时,因现存各种文字资料均无记载,目前只能以口碑推断。据老艺人们记忆,清朝光绪年间,怀远农村的花鼓灯活动就已非常兴盛,并且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花鼓灯老艺人。如傅金云、石万美、马金先、葛树堂、袁小鸭、郑广发、廖士标、符培相、侯中成、陈广美等。这个时期的花鼓灯艺术已经比较完整,傅金云的鼓架子,石万美的兰花,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曾被饮誉为花鼓灯的“金鼓银锣”。同时,在这个时期怀远还以淮河、涡河、芡河的沿河地区为轴心,形成了花鼓灯艺人较为集中的几处“灯窝子”。分布情况,大致如下:一、西南部地区(淮河以西,芡河以南)这里是怀远流派的核心地区之一。它又可以分为三个小流派。1常坟、柳沟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郑九如(小白鞋)、常春利(老蛤蟆)、廖士标(撂不掉)、叶春界(老云头)、常合龙等人。这里的花鼓灯数十年来,声名远播,名角荟萃,风格独特。2万福、藕塘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杨在先(小红鞋)、陈永兰(一汪水)、葛树堂(伞把子)、葛勤美(来营)、陈永金等人。这里的花鼓灯也是怀远流派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支派。它表演风格质朴粗犷,乡土气息较浓。3唐集、朱疃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杨金川、符培相(小猪贩子)、孙为章(郎对当)、魏洪亮(盖三江)等人。因这个地区与凤台毗邻,艺人们吸收了不少凤台花鼓灯特色。扇花和舞步有明显的凤台特征。这里的唱腔很有特点,除当地的“山巴调”、“计集调”外,还吸收了凤台孔令群的“小玉林调”。二、东南部地区(淮河以东)这里是怀远流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它包括马城、秦集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冯国佩(小金莲)、李梦堂、蔡尚恒、大侉子(姓名不详)、小鬼精(姓名不详)等人。这一地区部分区域解放后被划归蚌埠郊区,冯国佩也被聘进市里,成为专业舞蹈家。三、西部地区(涡河以南,芡河以北)这里是怀远流派的主要表现者之一。它又可以分为三个小流派。1河溜、双沟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傅金云、石万美、马金先、居占文、石金礼(石猴子)、赵怀珠、石春祥、朱克友(笑咪咪)等人。这里的花鼓灯怀远流派的特征比较明显,历史也较久远。2龙亢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王振阳、韩佩莲(翁倒山)等人。3草寺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侯中成(狗套子)、侯中好、孙为强、侯金坤等人。四、北部地区(涡河以北)这里是怀远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集中于古城、新集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钅且红云(钅且小水)、赵东国(赵小麻子)等人。这个地区的鼓架子技艺优于兰花,跟斗武技较为突出。下面对怀远的几位著名花鼓灯艺人的事略,简要作一介绍:冯国佩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艺名“小金莲”,男,1914年生于怀远县马城乡冯嘴子的一个花鼓灯世家,自幼从事花鼓灯表演,16岁便远近闻名。他扮演的兰花,俊俏妩媚,动作优美动情,舒展大方,善于把生活和劳动中的动作融合提炼,创造出新的舞蹈语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石金礼著名花鼓灯鼓架子,艺名“石猴子”,男,怀远县河溜村石圩子人。1919年,石金礼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由于环境的熏陶,10岁时便常跟小伙伴们一起,在河滩上练习翻跟头,拉架势。14岁开始上场玩灯,跟斗翻得又轻巧,又利落。表演小花场时,同兰花逗趣,调皮活泼,惹人喜爱,因此赢得了“石猴子”的艺名。石金礼擅演小鼓架子,在舞蹈艺术上,风格迥异,别出心裁。他的舞蹈运作从武术猴拳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颇具刚劲有力、灵巧传神的特点。因而,他的舞姿充分表现了淮河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的性格特征。石金礼善于在表演中不断创新动作,美化动作,丰富表演,使得他的舞蹈富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郑九如著名花鼓灯兰花,艺名“小白鞋”,男,怀远县荆芡乡郑家岗人。1920年,郑九如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郑广发忙时务农,闲时玩灯,是有名的大鼓架子,与灯友袁小鸭齐名。有句灯歌唱道:“大鼓架子郑广发,玩灯赛过袁小鸭”。郑九如14岁就开始跟父亲玩灯,因其聪明好学,能唱会跳,不久,即成为享有盛名的兰花了。郑九如包头上场时,身材苗条,扮相俊秀,服饰素雅,又总爱穿着一双白鞋,久而久之,便赢得了“小白鞋”的艺名。郑九如在舞蹈艺术上,善于表演刚强高傲性格的农村姑娘形象。他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因此,他的舞蹈洒脱大方,飘逸流畅,姿态优美,是怀远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杨在先著名花鼓灯兰花,艺名“小红鞋”,男,怀远县藕唐砖坝人。杨在先自幼务农,年轻时学过锻磨手艺,开初上场玩灯,人们都爱喊他杨石匠。他为了表现乡野村姑自然质朴的形象,特地做了一双绣花红鞋,每次登场头扎红球,脚穿红鞋,服饰艳丽,于是,“小红鞋”的艺名便很快叫响了。杨在先在舞蹈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十分注意从当地流行的各种民间舞蹈中吸收营养,加以提炼,以丰富舞姿。他的舞蹈粗犷泼辣,热情奔放,情感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杨在先不但以舞见长,在唱腔上也具有一定特色。他善于将流行在淮北一带地方小戏中的曲调,自然地揉进花鼓灯歌之中,使之有所创新和发展。如他表演的《王婆骂鸡》,就是采用了淮北花鼓戏的基调。常春利著名花鼓灯鼓手,艺名“老蛤蟆”,男,怀远县常家坟人。1912年出生在农民家庭,他的家乡花鼓灯盛行,每当农闲季节,他白天放牛割草,晚间钻进灯场,一看就是通宵。由于环境的熏陶,使他对花鼓灯锣鼓产生了兴趣。他常常挤在人群里,一边模仿打鼓人的姿态,一边口念花鼓经,用手在自己的肚皮上不停地拍打。时间长了,肚子上竟然磨出了一块块硬皮。15岁上场打鼓时,人们送他个外号“老蛤蟆”。常春利唯一心爱之物,就是花鼓和鼓槌,他最爱唱的花鼓灯歌是:

 小小鼓条七寸长,出在南园柘针行,师傅传到我的手,一打一个冬冬锵,再打刘秀下南阳。

  常春利的花鼓不但能为灯场伴奏,而且还能单独演奏,他的花鼓富有一种神韵。他领奏的锣鼓,气氛热烈,节奏鲜明,感染力强,具有灵活多变,风趣健美的特点。他所掌握的锣鼓曲牌丰富,如“老鸹洗澡”、“老牛吸水”、“蛤蟆跳井”、“闹荆州”等。他演奏的锣鼓深得沿淮群众的喜爱。赵怀珠著名花鼓灯伞把子,男,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人。1917年,赵怀珠出生在一个船民家里。小时候,他经常同石金礼、石春祥等一批孩子,在芡河边上割牛草。高兴了,他们便折根柳枝当灯伞,脱下褂子扎头当兰花,在河滩上跳起花鼓灯大花场,有时练习翻跟斗,摔得浑身都是泥。有一回,他们凑钱买了灯油,在麦场上玩灯,正巧老艺人马金先在场上看灯,发现赵怀珠是棵好苗子,从此,便将他收为徒弟,手把手地教他架势,玩灯伞。赵怀珠经过长期磨练,苦心研习,终于成为全县闻名的伞把子。孙为章著名花鼓灯歌手,艺名“朗对当”,男,怀远县朱疃乡人。1913年,孙为章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少年时代,他每次去常坟走姥娘家,只要一听锣鼓响,总是看灯入了迷。他天生一副好嗓门,头脑又机灵,灯歌一学就会,开始只把学来的灯歌唱给别人听,后来索性自己编灯歌,望风采柳,见啥唱啥。因歌词通俗,富有生活情趣,又干脆,又俏皮,常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15岁他第一次上场挎鼓玩灯,灯头想试试他的口才,故意安排一个“铁嘴”兰花同他对唱,兰花出口道:

  未曾开口笑嚷嚷,挎鼓的表表你家乡,姓啥名谁对我讲,百家姓上第几行?什么村,什么庄,什么艺名传四方?

  孙为章听罢,心里有点发怵,这是兰花有意出难题。他从小虽没进过学堂,但常听到孩子读《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于是,他不慌不忙地接唱道:

  我家住怀远西南乡,名字就叫孙为章,虽没见面也听讲,人送外号“郎对当”,钱字下边李字上,百家姓上第一行,赶过新集赶茆塘,两条大路正当央。

  从此以后,孙为章的艺名“郎对当”便在灯场上流传开了。孙为章编的灯歌,善于运用怀远地方方言特色,唱词接近口语化,用韵非常严谨,唱起来自然流畅,亲切感人。表演风格既诙谐幽默,又不低俗。因此,雅俗共赏,老少喜爱。常谦德著名花鼓灯歌手,艺名“常瘪子”,男,怀远县常家坟人。1937年出生,小学毕业后,曾在蚌埠读过中学,后因病辍学。他对孙为章的灯歌演唱十分钦佩,拜孙为师,孙为章把师承的第一首灯歌传给他的弟子做为见面礼:

  玩灯玩满十八岗,玩到江西和湖广,要不是黄河隔道水,手捧莲花送皇娘,赏朵金花插头上,也不枉玩灯在世上。

  从此以后,常谦德以一颗虔诚的心,对花鼓灯艺术进行执著地追求。为学艺他四处寻师访友,登门求教,从色彩斑斓的农村生活中采撷了大量生动的素材,编唱一段又一段脍炙人口的灯歌,在演出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戏

  陈广歧卫调花鼓戏,起源于蚌埠以东20里的长淮卫,群众简称之为“卫调”。早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它曾广泛地流行于凤阳、蚌埠、五河、凤台、淮南、淮北一带,是沿淮地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卫调花鼓戏和花鼓灯的关系要研究卫调花鼓戏的源流和发展,首先就要搞清它和它的姊妹艺术——花鼓灯的渊源关系。据有关资料记载:花鼓灯产生至迟也在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500年的历史了,它是沿淮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舞。以凤台一带花鼓灯为例,演出的形式分“上场”和“下场”。“上场”的演出形式主要是“大花场”、“小花场”、“满天星”、“上下盘”等(相当于大型的集体舞蹈)。“下场”主要是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秧歌号子等。经过无数花鼓灯艺人(又称“玩友”)的集体创造和演唱,特别是与锣鼓的紧密配合,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花鼓歌。卫调就是长淮卫一带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所吸收演唱。卫调一经出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由于上下场的演出,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时,才在后面又加上了小戏,群众称之为“后场小戏”。卫调就是在后场小戏里面,经过长时期的演出实践,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而成为乡土气息极其浓厚的戏曲——卫调花鼓戏。据长淮卫年过花甲的老艺人李格仁同志说:他从小就唱卫调花鼓戏,他听老一辈人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卫调就在花鼓灯里面演唱了。那就是说,卫调的产生至今最少已有150年的历史了。卫调花鼓戏与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的关系卫调花鼓戏初期,演出剧目大多是像《王小楼卖线》、《四老爷打面缸》、《王婆骂鸡》、《王大娘补缸》等生活小戏。1910年左右,泗州戏和淮北花鼓戏先后流传到凤阳、蚌埠、怀远一带,不少泗州戏和淮北花鼓戏的大型剧目被移植到卫调花鼓戏里演出,如《秦雪梅吊孝》、《樊梨花点兵》、《杨八姐下幽州》、《王三姐》等。剧目上的变化也推动了唱腔的发展,演出形式也有所改进。至今淮北花鼓戏里的“卫调”(做为一种唱腔)还是主要的唱腔之一。卫调花鼓戏的唱腔,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吐字行腔方面,都受到泗州戏和淮北花鼓戏的影响。如八句“娃子”、十二句“军子”就是从淮北花鼓戏、泗州戏里借鉴过来,经过长期的演唱而成为自己的主要唱腔的。从下面可以看出它是沿着

花鼓灯上场

  下场—→秧歌号子—→泗州戏

  卫调

  淮北花鼓戏—→花鼓戏

  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花鼓灯派生出花鼓戏、泗州戏,淮北花鼓戏又推动了卫调花鼓戏的发展,使卫调花鼓戏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出花鼓灯的行列,成为一支能够独立演出的地方戏曲。卫调花鼓戏的演出形式由于卫调花鼓戏脱胎于花鼓灯,因而在演出形式和服装上,不少地方仍沿袭着花鼓灯的规范,如舞蹈身段就是与花鼓灯一样,表演简单,以唱为主双手舞红绸,前三步后四步。由于演唱者都是农民,具有淮北人民的热情奔放的性格,所以,花鼓戏健康朴实,乡土味极浓。它的服装、化装也很单调,只有男女之别,没有行当之分。头戴礼帽,身穿大褂。带上胡子就是老生,不带胡子的为小生。女角上穿便褂,下围裙子,头扎彩球,在彩球上又有两条彩带垂在胸前,做为表演或舞蹈时用的一种道具。化装也很简单,擦擦官粉,抹抹胭脂即可登场。他们没有职业演员,演员就是本地农民。农闲或节日期间集中进行演出,农忙就散伙,各自回家务农,完全是自我娱乐的性质。在平地、广场上,临时用几挂大车拼凑成戏台,即可演出。卫调花鼓戏的伴奏和唱腔花鼓戏的唱腔,是在简单的秧歌号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演出的需要,才又吸收了当地妇女的“哼腔”、“哭腔”,又加上与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的相互交流,唱腔才有所丰富和发展。主要的唱腔有“娃子”、“军已”、“五字紧”、“流水”、“慢赶牛”等。花鼓戏的女腔婉转动听,朴实无华,腔调起伏性较大。虽是同一种曲调,由于演出剧情的需要,天才的演员可唱出各种复杂的感情,有较强的叙述性。为加强欢快的情绪或突出悲哀的感情,还有群众帮腔的演唱形式。在唱腔中时有假声出现在某一音或某一乐句的结尾处,更显出它浓厚的乡土气息。男腔粗犷刚直,近似白口朗诵。卫调花鼓戏的伴奏,只有锣鼓,不用丝弦。花鼓灯里的锣鼓点子,常用来为花鼓戏伴奏。在起腔前打一段锣鼓做引子,结束句前打一锣鼓做过门,唱腔结束了也用锣鼓做结束。锣鼓有时也根据唱腔的节奏为演唱者做伴奏,如卫调里的“吆合”(群众帮腔的演唱形式),就是用锣鼓做伴奏,以加强演唱的情绪或气氛。卫调花鼓戏的兴盛时期由于卫调花鼓戏的语言通俗,腔调动听,演出内容又都是农民所熟悉,所以,只要卫调花鼓戏在那里演出,几十里开外的人都赶来看“大戏”。老奶奶搀着小孙子,大姑娘拽着大嫂子,把“草台子”围个水泄不通(过去称演出组织叫草台班子)。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是卫调花鼓戏的鼎盛时期。那时唱卫调的陈广仁(系长淮卫人)已是凤阳、蚌埠、怀远一带家喻户晓的知名人士了。据老一辈人谈,要是泗州戏和卫调花鼓戏同在一个地方演出,群众就都被“卫调”吸引过来了,可见群众是何等的喜爱“卫调”了。但是统治阶级却将它看做洪水猛兽,加以歧视摧残,所谓“好男不当兵,好女不看灯”(过去演卫调,群众也称之为“玩灯”),照会禁演。在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唱“卫调”的玩友陈广仁,到凤阳去唱“卫调”,当局以有伤风化为由逮捕入狱,当县太爷升大堂审问他的时候,他就边唱边诉,据理力争。由于他唱的婉转动听,感动了躲在大堂后面听唱的县太爷娘子,后经她说情,才将陈广仁放了,因此在群众中就流传着“陈广仁跪大堂”的歌谣:

  陈广仁跪大堂珠泪如梭尊一声大老爷细听我说我只说喜期事前来办货不料想为玩灯惹下风波

  你差别人我不恼

  单恼于银和风波

  难道是抱他家的孩子下油锅

  既表现了群众对陈广仁艺术的爱戴和对他的遭遇而不平,同时也是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愤怒控诉。卫调花鼓戏没落的原因由于以下几种原因,使这一刚散发出芬香的花朵,趋于灭绝的境地:一、长淮卫在明、清时期,是交通、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一个重镇(这也是“卫调”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频繁的淮水泛滥,虫灾旱灾不断。特别是七七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以后,长淮卫沦入日本人之手,当时的日伪的统治阶级,对农村盘剥压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哪还有心娱乐唱戏。从那以后,锣鼓不响了,卫调不唱了,玩友们四方逃散,为了生活各奔他乡了。二、长时期来,没有自己的职业班子,也没有剧团组织,一直是农闲拼班,农忙散伙,纯粹是业余性质的。加上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给卫调花鼓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三、唱“卫调”的都是男演员,没有女演员参加,因此在唱腔的发展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唱腔虽朴实动听,却不华丽多彩,这也是卫调停滞不前的一个很大原因。卫调花鼓戏的现状和将来卫调花鼓戏像一颗珍珠,湮埋在地下几十年,祖国大地解放了,它也出土了,又放射出它原有的光彩。1959年,在抢救民族艺术遗产中,发现了“卫调”,并在1959年,以大型歌舞的形式,演出了《喜庆开门红》。长淮卫公社李希如、赵克信同志参加了安徽省职工会演,并被选拔参加全国职工会演,获得一致的好评。1975年,长淮卫公社又创作并演出了反映农村的生活小戏《借驴》,参加了蚌埠市的文艺调演。以后经修改加工重又参加了1978年蚌埠市文艺会演,得到了创作演出奖。1982年,长淮卫公社编演了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干责任制出现的新人新事《叮当夫妻》,参加安徽省农村文艺会演,并以朴实的表演、新颖的演出形式,获得了省农村会演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卫调”是农民自己创造的艺术形式,从解放后演出的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来看,它的语言生动(几乎是日常生活的语言),表演朴实(日常生活的写照),亲切感人,具有浓郁芬香的气息,因此表现农村的生活题材将是它发展的广阔天地。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