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石集象形石与画面石基本特征于一体,有别于灵壁石、太湖石的朵云突兀,万窍灵通,嵌空纡回的特点,大璞不雕,古朴典雅,具有大象之美,是久负盛名的中华名石。
米芾的“瘦漏皱透”四字相石法,是北宋以后中国近千年来的相石准则,被赏石人奉为金科玉臬。宣石没有“瘦漏皱透”的诸种要件,即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的传统审美情趣。但是,这并不影响古往今来赏石人对宣石的追捧和钟爱。
宣石赏玩历史悠久,从砚石、园林石、几案石、水旱盆景石,应用领域广泛,明清之际风靡于经济繁荣,文化厚重的江南地区,频见于《红楼梦》、《扬州画舫录》、《浮生六记》等经典文学书画作品中。
随着赏石理论的不断发展,相对完整、科学而系统的现代赏石理论逐渐形成,“形色质纹”用更宽广的视觉,完整诠释了宣石的内在精神品质。
形。宣石以山形见长,尤其以表现冬景雪山景致取胜,宏伟挺拔,气势磅礴。
清李渔理论著作《闲情偶寄》有“长盆栽虎刺,宣石作峰峦”之句,其“峰峦”二字直把宣石作为象形山石的主要特征,简明扼要而又极其生动形象的点化出来。宣石的山形特征也可以从经典宣石的命名中一窥全豹,如“苍山雪霁”、“千里太行”、“北极冰川”、“巍巍昆仑”。
一种名为“灯草宣”的宣石,因其束状分布的赭褐色灯草,垂直附着于石英上,状如悬崖峭壁。白而糯的石英如雪压高山,气冲霄汉,撼人心魄。虽默言无声,却似有天籁之音回旋,令人望峰息止,窥谷忘返,一扫滚滚红尘中功名利禄之心。
宣石石形稳定,峰、峦、岗、丘、壑、崖,远山、近景、高崖、积雪等要素具备,全景开阔,层次分明,细节生动。出神的气韵,其它山形石不可望其项背,无有出其右者。
质。宣石直接来源于地质运动,而不是地质演变,河水冲刷、搬运、风雨侵蚀、日晒等外力的物理作用,不易改变其基本性状。其石质细致坚硬、性脆,地质学上称石英岩,既以石英(SiO2)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变质岩石,颗粒细腻,结构紧密,硬度高,吸水较差。硬度约摩氏6~7度。密度为2.64g/cm3~2.71g/cm3。
宣石因其质地特点,使其无法雕饰,不留任何斧劈刀伤之痕,造假者没有丝毫动手的可能,完全自然天成。
色。宣石古称“宣州雪石”,由此可见白是其主要的颜色特征。明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园冶》“选石”篇是这样描述宣石的:其色洁白,多于赤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雪山。
宣石颜色主要有两种,一种糯白,一种乳白。糯白色石质呈一定的玉化度,色泽老道,似退出了火气。乳白色石质略显微黄,高贵典雅而圣洁。
由于白色石英独特的晶体结构,其颜色洁白与雪花相近,山石迎光发亮,具有冰雪的质感,洁白耀眼。背光则皑皑露白,貌如积雪覆于石上,疑似太古雪未消,沧桑厚重。
纹。水墨宣既有宣石以山形见长的基本特征,又有图案石的纹理。水墨宣石由白色石英间夹多层次碳酸钙质的黑色石灰岩,形成颜色富于变化的纹理,黑白分明,深浅过渡有序,线条灵动,极富神韵,其与众不同的独特写意效果,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韵味。所形成的画面或似千仞山崖之下江河湖泊,风起涟漪,波浪层层,或似层峦叠嶂处,山路弯弯入云端,悠远飘逸,如梦似幻,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
另有一种画面宣石,洁白的石英上生成的人、物,主题突出,简洁明了,别有一番风味。画面宣石是水墨宣的一种,极为稀有,难得一见。
观赏石始于山形,终于山形。追求自然宁静、崇尚山岳不争,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宣石品玩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也是宣石倾倒无数石痴石迷的真正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