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11月18日讯 今年37岁的洪建华,中等身材,一头浓密的黑发衬着清清秀秀、中规中矩的五官,笑起来带着几分腼腆、谦虚……站在对面,你很难把他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传承人”、同故宫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首次收藏的现代民间竹刻作品“竹林七贤”的作者身份联系在一起。可是一说起竹雕,他立刻精神抖擞,浑身散发出光芒。
洪建华生于徽文化之乡——黄山市徽州区一个名为洪坑的小山村,这里徽州文化底蕴深厚,村里伫立5座厚重沧桑的牌坊、一座状元厅还有多所祠堂。这些古代徽州建筑,雕刻精美、纹路清晰,在历史几百年风雨中依旧昂然挺立。也许就是前辈遗留下来的这些雕刻,对于洪建华地竹雕人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中毕业后从事木工技艺的洪建华,或许从未想过,一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主导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一次偶然,走在屯溪老街的洪建华,看见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所著《竹刻》,他没有想到家中遍山省长的竹子,经过加工可以住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他深深地着迷了……
“我永远忘不了自己卖出的第一件作品。”当时的竹刻艺术品市场主要都是由代理人收购专卖。一个当地的代理人提出以150元的价格收购洪建华雕刻的仿古竹筒。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洪建华十分重视,采来上乘的竹子,对照扇子上的图案,用了5天的时间,完成一件“八仙过海”的竹筒。没想到交货时,对方变卦,只愿意出50元。气愤的洪建华没有卖出去,不久,另外一个独具慧眼的代理商,以300元的价格买走。
竹雕是个体力活儿,竹子是直纹,没有纬路,得顺着竹子的性子,一坐下来就是十几个小时,眼胀、肩酸、腿麻是常事;竹雕又是个脑力活儿,作品的所有细节要经得起推敲,无论是粗看细看都得有看头。因此,创作时经常是这回看着满意,下次却皱起了眉头,手中的刀子不容商量地在已现的景物上磨打起来,顷刻,一个星期或十几天的工夫成了纷纷扬扬的碎屑。日积月累的雕刻,他的手指经常痛得拢不起来,长久下来,他的头关节突出,手指明显粗大,而且歪向一边。
有言道“功夫在诗外”,洪建华说竹竹雕的功夫也在竹雕之外。只要已有机会,他就去参观艺术展览馆、还去游览各地景观,饱尝祖国大好江山。一本《竹刻》已经被他翻过不知道多少次,他有意识的钻研石雕、玉雕等艺术技法。洪建华说家乡的牌坊是他最爱看,百看不厌。牌坊上的好几个层次,和竹刻有相通之处。看牌坊,不仅看它的刀工、纹理、构图,洪建华更多感受它的历史、人文意义。
艺术的涵养赋予洪建华的刀法灵气,他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岩。《竹仙》、《商旅途》、《圣人泛舟》等竹刻作品是他近几年倾注的心血之作。
艰辛的付出换来荣誉纷至沓来,2006年8月,他的作品《竹林七贤》被故宫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个现代竹刻艺术品;随后他被授予“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竹刻插屏《踏歌图》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200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竹溪堂”雕刻作品获“国外使节最喜爱的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品牌”。今年6月,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报道了这位“三无大师”的竹刻人生。今年8月,他的作品入选“扬帆奥运•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巡展”。而今,他的很多雕刻作品被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收藏家收藏。(记者:黄娜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