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箩、竹帽、簸箕、竹篮等是过去老百姓广泛使用的竹制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民间手工竹制品已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塑料、木制品和铝铁等金属品代替,传统的纯手工竹制品也慢慢减少了。随着从事编织老竹匠们的不断隐退,精心守护着这门老手艺的人已不多,曾盛极一时的徽州竹匠的编制技艺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我的父亲汪言乐就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竹匠,今年已60岁。
儿时的我们经常看见父亲手里握着一把形制特别的篾竹刀,把经过裁截的竹子整株剖开,只听到清脆的咔嚓一声,竹节被节节剖裂,再改上需要的刀数,一株竹子就会达到所需的宽细度。经过剖面、切丝、刮纹、打光等工序。然后把竹丝、篾片都拿到锅里煮过,这样做出的竹器就不会蛀虫,能长久使用。如果是要对花的篾片,他就用墨汁染上黑色,打出各色各样的图案、花纹。做好之后,又用清漆刷一遍,这样就更有光泽,也利于保存。他做的套篮、针箩、食盒,工艺考究,花样繁多。套篮的把手上还雕有花纹,精妙绝伦,见过的人无不称奇。挑二压三、挑三压五、二花回纹、三花回纹的工艺在他手里出神入化。一件件精美的竹器就在父亲的手中完成了。那时的我们还时常问起父亲他为什么哪么容易就把竹子剖开了呢?父亲总是含笑告诉我们“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只教我们尺寸,其他的要靠自己摸索。”
20多年前,他所做的竹箩、筐、簸箕等竹制品相当畅销。而如今,竹匠在民间是个冷清职业,其市场也在逐年萎缩,但学起来颇费一番工夫,做这样的技活要细心,要耐得住寂寞,会做竹匠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人愿意学。
尽管昔日的风光不再,但我的父亲却一直在坚持着,坚守着,我想他是在坚守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操守吧!徽州竹匠们开竹剖面的悦耳声在我的脑海中已模糊,徽州竹匠们的精巧技艺即将消失。但愿徽州竹匠后继有人………
(作者单位:歙县璜田乡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