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上期“口述历史”刊出了《我与“口述史”鼻祖唐德刚的交往》一文,肥西县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马骐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他与“口述史”鼻祖唐德刚博士两次交往的故事。随后,有读者向我们爆料,马骐先生还是前些年出版的海峡两岸第一本连氏家族传记《连战家族》的作者。而此时正逢台湾2014年地方公职人员选举进行中,作为台北市市长参选者之一,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之子连胜文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于是,马老又为我们讲述了历经10多年终于完成34万字的《连战家族》传记的过程。
刘铭传“敲开”连战家族传大门
因我长期在地方志工作,1982年起,我就开始了对肥西籍历史名人刘铭传的研究,我采用实地探访的研究方式,走到乡间地头开展乡土调查、抄家谱、抄碑文、查文集,掌握了丰富的刘铭传历史记载、史实。或许是无巧不成书吧,恰恰是对刘铭传的研究,敲开了我另一扇史学研究的大门,那就是对连战家族的研究。
刘铭传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刘铭传在台湾的记载,主要由《台湾通史》、《台湾文献》记载,而这两本书的作者就是台湾的平民文化名人、连战的祖父连横。在研究期间,我对连横先生之学识人品及爱国精神十分钦敬。于是也同时收集连横先生及其子连震东“资政”、其孙连战博士的有关资料。
1998年连横先生诞辰120周年及《台湾通史》成书80周年之际,我曾在安徽报刊发表两篇文章《青山青史各千年》、《连横佚事》以为纪念。此外还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了《连横与上海》一文,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他们鼓励我多写连横这位台湾历史名人,使我产生写作连横先生传记的念头。因为这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峡两岸都颇负盛名的文化巨匠,大陆至今未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现今的人们更是对他知之甚少。这是不应该的。例如,连横青年时代也曾来大陆办报宣传反清、反封建、反袁(世凯)革命的事迹。在1914年1月,连横怀着回归祖国的坚定信念,专程赶赴北京,向当时的“中华民国国务院内务部”申请办理了恢复福建龙溪县原籍的手续(南京中国第二档案馆仍保存着这份档案)。这一爱国举动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台湾人民的心愿。
而且,在研究刘铭传的过程中,我翻阅了大量的台湾、香港等各地历史资料,发现很多史料对于连氏家族的记载比较混乱,而且很多地方出现错误。连横曾给后人留言,要将连氏家谱考证清楚,然而后人始终没有人能完成连横的志愿。因此,我实际是为连横完成未遂遗志。作为文史后学之我辈,实有责任来弥补这一缺憾。
连氏家族的“江淮情”
其实,连氏家族和安徽是有历史渊源的。而说到连战家族的“江淮缘”,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连横先生的不朽著作《台湾通史》及其他诗文中,非常突出地记述了一千多年来众多安徽人物开发、治理和保卫台湾的事迹。如:隋朝大将、庐江郡襄安(今安徽无为)人陈棱,被连横称作台湾的“开山之祖”;明末宁靖王朱术桂,是连横着力记述并在诗文中歌颂的又一重要安徽人物,他坚持气节,誓不降清,自尽而死,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仍尊朱述桂为明王室代表,成为台湾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安徽人……去台人物之外,连横在诗文中写到的安徽名人还很多。如肥东人李鸿章、肥西人段祺瑞等,连横都有诗文给以客观的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千年来连战家族有多人在安徽做过官;百年来连横、连震东、连战以及他们的夫人祖孙三代人都到过安徽。连战家族与很多安徽人有过友好交往的历史或千丝万缕的渊缘、友谊关系。
例如,宋代的著名清官连庶(湖北应山人),曾任寿春令。“兴学尊礼,开频淮田千顷,县大治”。他还极力保护淮南王墓等古迹;连庶侄孙、福建龙溪连氏开基祖连南夫考中进士后,首任颍州(今阜阳)司理参军。后又任职濠州(今凤阳)刺史。他在濠州沿淮岸边大量开辟稻田,凤阳古镇“临淮关”,就是连南夫为抗拒金兵南侵及引淮水灌溉农田,在淮河筑坝、驻军所形成的。
而生于1878年的连横在民国初年的“大陆行”中,曾两次路过安徽,踏上江淮大地。第一次从南京北上,第二次从武汉东归上海。路过滁州、临淮关和安庆、芜湖等地。还曾登岸参观繁华的米市芜湖。连横《大陆游记》中写到了对安徽风光人物的观感。连横“大陆行”到上海时,拜访了同盟会元老、安徽舒城人王仁峰,建立深厚友谊。后来王仁峰之子王国璠担任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台北市志主编,也是研究刘铭传、连横的专家。对于连横先生来说,这又是一段“江淮缘”。
1931年至1946年期间,连震东、连战父子从西安、重庆东去上海,也曾多次路过安徽。而连战先生在作为国民党主席、国民党荣誉主席的三年五次“大陆行”中,多次和安徽有着联系,例如,连战首次大陆行到上海时,专门拜会了大陆海协会会长、两岸同胞友好关系开创者之一、安徽明光人汪道涵先生;他在第四次“大陆行”时亲临黄山,畅叙连战家人与安徽的渊缘关系。并游览了皖南秀丽山水和著名的徽州文化胜迹。
还有一点不少人不知道,连战先生从政,得益于安徽滁州人杭立武的识拔。连战博士毕业后,先后任美国和台湾大学教授。治学严谨,很有成就。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时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留美英政治学博士杭立武慧眼识珠,聘请连战为该所外交研究小组成员。这个小组直接向蒋经国负责,因此连战得以经常见到蒋经国,后来被选调政界,成为台湾政坛新星。
所有这些,都让我觉得应该为连氏家族写一部传记。
10年跋山涉水 寻连氏踪迹
想要著书立传,我深知,仅凭手中些许资料还远远不够。首先就是关于连横家族的祖居地和祖先,几十年来在海峡两岸都存在着一些误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福建龙海、长泰县江都、福州、泉州、惠安等说法。为了求得史料的真实性,在写书之前,除了依靠文献资料记载,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这些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从最初开始关注连横搜集连氏家族资料到成书,有10多年时间。这中间我先后赴福州、厦门、龙海、漳州以及上海进行实地考察。每次外出考察,人生地不熟等诸多困难自不必说,但我还是凭着一种执着和热情坚持了下来,所到之处也得到不少当地人的热情帮助。寻访的具体过程有些已无法清晰记起,但有几件事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2002年4月,我只身前行福建龙海考察,这里是传说中的连横家族祖居地之一。我到后,当地人一听我的名字叫马骐,都惊讶不已,因为龙海当地有一座马崎山,龙海的连氏宗族被称为“马崎连氏”,而马崎的读音与我名字马骐读音相同,这种巧合让我觉得冥冥之中是不是上天的一种特意安排。因此当地人一听说我是来寻访连氏家族的,都很热情地帮助我。在龙海期间,我四处走访,收集到大量文字资料,还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
2006年2月,我应福建省台办的邀请,去龙海为连战先生回祖籍地寻根问祖准备资料。不料在漳州和龙海的讨论会上,有人对龙海连氏始祖连南夫的有关史实有一番争论。我遂于4月7日到湖北广水考察,收集了连南夫及其家人的大量原始资料,并和广水市地方志办公室人员一道,到位于广水市南部的陈巷镇辅弼冲村蔽山实地考察,发现了连南夫曾祖、当地历史文化名人连舜宾的墓园遗迹。我们根据村民口碑和史志资料考证:连舜宾处士陵园系北宋古迹,原有欧阳修所撰的墓表碑。这是连战家族在大陆现存的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一座祖墓,连战是其嫡传三十代孙。全程跟踪拍摄的广水电视台做了一个专题片,先后在广水及湖北电视台多次播放,中国新闻网等网站也刊发了相关报导。引起广水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经过论证规划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终于在后来修复了连舜宾陵园,重刻了欧阳修撰《连处士墓表》,特请连战先生为墓园题写门额和楹联,并邀请他到广水作寻根之旅。
这期间,为了传记内容的充实、可信,我还两次去上海寻访连横先生晚年故居“公园坊”。由于旧城改造和上海突飞猛进的发展,几经周折才发现了完好无缺旧貌仍存的公园坊。我访问了多家老住户,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研究了此地内外环境的变迁,确认了这里就是连横先生故居和终老之所。我拍了一组珍贵照片,把有关情况写了一段文字补入书中。
经过几年的寻访和进一步查阅研究资料,我对连氏家族各种误说进行了考辨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厘清了连氏家族世系:连横家族上至黄帝及湖北广水齐大夫连称、中至入闽始祖连南夫和连佛保、下至迁台始祖连兴位及连横、连震东、连战、连惠心连胜文等后裔,世系分明。
在考察成果的基础上,我开始写作此书。框架结构上,决定写成以连横、连战为主,上下千年整个连氏家族的传记。体裁文史结合,以史为骨,以文为肉,力求“亦文亦史,亦庄亦谐”的风格。也就是说,尝试一种史实严谨、情节生动、文笔优美的风格。而我长年累月的研究和考察,仿佛传染了全家人,首先是女儿参与到资料搜集当中,成为我的助手。最后老伴看到我还使用着古老的方式靠手抄资料,于是将自己积攒多年的退休工资也拿出来,给我买了笔记本电脑,使得我研究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次修改终成书
历经一年半时间,至2003年9月,我的连战家族传记已经初步成书。此后,我又先后四次对书稿进行了修改,2007年4月上旬,最终成书的《连战家族》正式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全书34万余字。传记以连横、连战为主,采用文学的手法,亦庄亦谐记叙了连氏家族上至“龙溪始祖”、宋代连南夫抗金,下至连战具有历史意义的多次大陆行。书中记载了连战家族多位爱国人士。这本书的出版,对我的研究大有帮助。现在只要是涉台资料,我都会注意收集,再坚持下去,虽然没去过台湾,我也能成个台湾通。
当然,在成书的过程中,让我最感动的还是连战赠书支持我的研究。
2005年5月连战大陆行之后,我又把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补写进书中。当时我国资深台湾研究专家李家泉来到肥西的刘老圩,他知道我多年来为这本书奔波,便关心地问起书的出版情况,并建议我要与身在台湾的连战取得联系,告知此书的情况,以便征求他们的意见。于是,在当年6月下旬,我把研究连氏家族的情况和书的内容写信告诉连战。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连战很快就来信了,对我私人自费考察出书表示了感谢和支持,并随信寄来了两锦函几十种珍贵书籍——《雅堂文集》、《连横年谱》、《连震东先生纪念文集》和《连震东年谱》等。连战希望这些书籍对我研究连氏家族能够起到参考作用。收到连战百忙中的回信,我也非常感动,参考连战邮寄的书籍资料,对书稿进行了充实。
《连战家族》于2007年4月顺利出版后,我就得知4月份连战在来大陆参加“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期间,将抽时间到黄山来参观。我很想这时候向连战赠送书籍,于是我便挑选了8本书,请广告公司专门设计了古色古香的包装盒,把书装进去。预备在4月21日连战来皖时交给他。不过,好事多磨,这书差点没能交到连战手中。原来这专门请人设计的盒子要做安全检查,但又不能打开包装,这当中费了很大的周折才由省台办领导交给来访的连战手中。确定书已交付时,我才松了一口气,这本书也是对连氏家族的一个交待吧。
□马骐/口述 程堂义 葛珺 李雨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