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再芬黄梅徽商情”大型巡演已经过半,大学生之夜、建设者之夜、新闻工作者之夜等十余场专场像一颗颗火种,点燃了冬日里省城戏迷的热情,看过演出的各界群众反映热烈,好评如潮。日前,省文化厅副厅长唐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安徽的戏曲发展历史上得到过徽商的鼎力支持,“再芬黄梅徽商情”可以认为是安徽戏曲发展史上徽商和戏剧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建制的联手,这是一种很可喜的文化现象。
徽戏与徽商的第二次联手令人欣慰
唐跃对“再芬黄梅徽商情”大型巡演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场黄梅盛宴不仅令广大戏迷大饱耳福、过足戏瘾,也助燃了黄梅戏艺术在当下“发光发热”。
“徽剧主要声腔高拨子和吹腔是在安庆怀宁产生的,但是徽商把徽剧推向了全国。徽班是徽商的戏班,是因为徽商的作用使徽戏走向了全国,掀起了高潮。这是戏剧发展史上,徽商和戏剧的第一次联手,促成了安徽戏曲的辉煌。”唐跃认为,这次“再芬黄梅徽商情”可以看作是徽商和戏剧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建制的联手,“徽商企业家们有心支持戏剧发展并付诸实践非常难得,韩再芬连演16场大戏也是好久没有过的了,这是一种很可喜的文化现象,表明黄梅戏的发展获得了更多商界的注意和支持。”
演员应该在大戏中成长
“韩再芬不是不能演传统戏,她的冯素珍演的就很好,完全可以躺在传统剧目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但这几年,韩再芬有志于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显得很顽强很有韧劲。其实,在当下环境中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会面临很多困难,会冒很多风险,但她还是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唐跃对韩再芬的执着劲非常认可。
这些年,黄梅戏和电视、电影的联姻比较频繁,还经常借助晚会舞台演唱一些唱段,但唐跃认为,这些演出形式都有存在的理由,却不能证实一个戏曲剧种的繁荣与否,“一个剧种的繁荣兴盛的标志是整台大戏的演出,黄梅戏要发展、要繁荣,归根结底的标志应该是整台大戏作品的不断推出和连续演出,晚会上和组台演出时唱几个唱段,毕竟是戏曲的不完整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传播,却不能说明剧种的持续发展。演员也必须在大戏中塑造属于自己的角色才能成长起来,成熟起来,才能站的住脚。”
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在GDP,而在DNA
“要坚守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又要赢得当下的市场和观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跃认为,理论上说,大家都认同传统戏曲为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做出创新和转型,但到了实践操作的层面,一是没有现成的模式,二是很难把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度,所以有风险,很容易被认为是丢弃了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传统戏曲的创新和转型,还有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传统戏曲,要想大幅度实现产业化发展有些困难。”唐跃认为,作为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传统戏曲艺术的价值更在于它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历史存在,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环节,今天时代发展了,社会也有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探索传统戏曲的现代生存方式,但不必要求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在GDP,而在DNA。”唐跃表示非常赞同冯骥才的这句话。(记者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