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是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使他显的比较复杂和神秘,也就在这块土地上,闽、粤、浙、滇、湘、川、和来自全国的各路商业大军逐鹿西南、撕杀于此!
在缅甸的商业圈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福建、广东、浙江的商人,云南因为地缘关系与缅甸一衣带水,自然也有相当的优势。
然而,在这个“安徽人”稀少的地方,从前几年开始,出现了一群英勇无畏、令人心酸的“徽商”大军,他们以云南边境中国一侧为根据地,在云南或深入缅甸边境几公里的地区内,凭借一双双勤劳的大脚,量遍了这块已经被其他各路大军蚕食的土地。艰难的与对手抗衡着。
这里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一年到头天气炎热,紫外线强烈,阳光刺眼,像我这种眼睛不好的更是常年墨镜不离。我们淳朴、执着的“徽商”大军就在这种环境中肩扛手提、大包小包,走街窜巷,吆喝着:望远镜```````````!!电子琴``````````!!
原来他们从昆明批发一些望远镜、电子琴、按摩器什么的,就那样背着个包,全身到处挂满了他们的货物,从市区到县城、到村村寨寨,上山下乡,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每一分钟都不会停止流淌的汗水。其间所遭受的凌辱暂且不谈。
去年,遇到好久没见到的他们的老大,一个三十多岁的高大男子,我们几年以前就已经相识,问他为何好久不见踪影,回答说:我们去“曼德勒”了!(缅甸第二大城市),问他效果如何,回答的是无奈的摇头和叹息:老缅不准卖,被赶回来了。
原来,他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就那么茫然的闯进异国他乡的腹地,要知道,这对于一群跟土地打了那么多年交道的人来说,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徽商”做到了!仅凭着可怜的几句日常缅甸语,可能他们根本就不会英语,更不用提人家国家的法律法规了,怎能不被赶回来。而我们安徽会英语的所谓的人才大有人在!但是,他们在干什么?!那么只能理解促使他们闯出国门的动力就是昔日辉煌已经逝去的‘徽商“精神!但要他们说出这种精神来,他们可能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只会用行动去证实,我自愧不如。
他们来自安徽南部的一个地方,我去过他们居住的地方,一进他们小旅社的大门,就看到二三十个男男女女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吃饭,打牌的打牌,原来整个旅馆是被他们包了,全是来自安徽的弟兄姐妹,他们全是来自一个地方,全是亲戚连亲戚,看到我进来,我的徽商大哥赶紧丢下碗筷,热情的让进狭窄的房中,摸过一个略有油腻的茶杯,沏了一杯绿茶,我捧着滚烫的茶杯,看着他们,看着他们的妻儿,嘴巴在跟他寒暄,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硝烟滚滚的战场,战场上,强大的各路英雄豪杰跨着宝马良驹,热火朝天的杀来砍去!我们也在,但是`````````````我们是在马蹄左右挤来挤去,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力。“闽”、“粤”、“浙”、“滇”、“湘”、“川”,“安徽”“徽商”这些字眼老在我脑子里晃来晃去,咽了口散发着清香的绿茶,感觉```是苦的,但是那杯茶却又是我喝的最有感觉、最香甜的一杯!真他妈矛盾!
今天是2005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的开幕第一天,在会场,我偶然碰见了我的徽商大哥,一问:弟兄们呢?在外面!(会场对面)问起最近怎么样,说是一般,去了缅甸果敢一段时间,刚回来赶这个会。分手后在外面遇见了他们的人,想着参展的企业,看着“徽商”与边交会的巨大反差,心情沉重,默默的远看着他们,偷偷的拍了两位大姐的背影,以留念鞭策自己。
回到家,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只能向佛祖祈求保佑他们,保佑他们不要像国民党残军一样被台湾遗弃在异国他乡,流落金三角,飘在四方,找不到“家”的方向,只能死后埋在坟下的头朝向北方,朝向自己的家。
安徽啊!安徽!!“徽商”啊!!!“徽商”!!!!唉!!!!!
誓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徽商”复兴流尽最后一滴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