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度”蓬勃生长
安徽各市的最高地标不断刷新,百姓从中感受安徽崛起力量
编者按
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城市的“个子”也越长越高。无论是当年名噪一时的上海东方明珠塔,还是武汉近两年规划建设的逾600米的摩天大厦,每一个所谓“第一高度”都会被冠上“暂时”的前缀——因为,它们终将会被超越。近年来,合肥乃至全省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高度”也日益见长。
十年前,如果你想鸟瞰合肥城,还必须得爬上海拔284米的大蜀山巅。而如今,你在这座城市里可以随意找到一幢摩天高楼,登上楼顶即可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现状
两百米不是新鲜事
3月30日午后两点,合肥的天空飘着小雨。25岁的涡阳小伙张雷忙里偷闲,站在工地旁的绿化带边点燃一根烟,猛吸了一口。
他抬头看着日渐崛起的大楼,流露出自豪的表情。“快了!副楼完工后,主楼就能起来了。”张雷所说的,是合肥潜山路与祁门路交口正在建设的新地中心。“我们刚来的时候,副楼才盖了20多层。”张雷和其他200多位工友主要负责消防系统的建设,“主楼有240米,还没起来呢,盖好后比现在还高。”张雷说,这个高度在合肥算是可以的了。
在四处打工的张雷的记忆中,合肥的高度一直在不断地快速增长着。“小时候来合肥,那时候看到合肥大厦都觉得特别高。刚入行的时候,接的工程最多也就20多层。现在的楼动辄200多米高,有四五十层,这在合肥已经司空见惯了。
你刚唱罢他又登台
根据合肥市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十年前,省城超过100米的高楼不足8座,而目前这个数据已突破30座。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合肥几乎每年都会“诞生”2座以上百米以上的高楼大厦,一般都超过30层。
不同于还停留在效果图上的新地中心,合肥另一座在建的高楼已基本成型。梅山路的安徽饭店旁,高239.75米的安徽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封顶,傲立于此。“这应该是目前在建最高的吧!”正在工地门口干活的周师傅看着这座自己参与建设的高楼,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谁才是合肥的“第一高度”,这个争论由来已久。金融中心刚刚拿下在建工程的“第一高度”,坝上街的双子大厦就以规划中68层、屋脊超过300米的新高度发出了挑战。
也许不久后,合肥的“第一高度”又将被刷新。
变迁
老合肥难辨第一高
对于省城在建高楼“欲与天公誓比高”的势头,目睹了这座城市80多年来变迁的老合肥牛耘感慨说,合肥在雄起!
三十多年前合肥“第一高楼”——十层高的交通饭店,现在淹没在楼海里,风光不再了。
在牛耘的记忆中,小时候合肥最高的楼就是四牌楼了。“三层加一个顶棚,印象中那就是合肥最高的楼了。”1953年,年轻的牛耘去了上海。亲戚请他到当时24层高的上海国际饭店吃饭,着实让他震惊了一回。“24层啊!我仰着脖子看,最后帽子都掉了,也没能看到顶!”
上世纪80年代,合肥乃至全省的第一座十层高楼——交通饭店落成,牛耘第一次感觉家乡也有了高楼。大楼还没开放,激动的他就一层一层地爬上楼顶,瞭望合肥,感到骄傲自豪。当时他还为香港的报纸写下《合肥——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一文,其中就提到了这座大楼。
文章发表两年后,香港方面要合集出书。当时有人提醒牛耘,合肥的第一高楼已经“易主”了,新的地标性建筑——大钟楼出现了。这一次,牛老又登上了大钟楼,还用望远镜鸟瞰了合肥。
再后来,高楼增加的速度越来越让牛老感到跟不上节奏了。1997年,高30层的电信大厦完工,143米的高度助其问鼎“合肥第一高楼”;仅仅一年后,高42层,178米的安徽邮电大厦便拔地而起,毫不客气地抢走了“第一”的桂冠。没过多久,合肥的高楼又进入了200米以上的新时代。
“以前高楼太少,盖了一栋大家就欢喜得不得了,四处奔走相告。现在高楼多了,大家也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牛耘坦言,现在合肥这么多高楼,他已经搞不清哪个才是“第一高楼”了。
高楼建设遍地开花
2010年3月,铜陵雨润国际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工,规划高度170米,当时宣称建成后将成为“皖江第一高楼”;2011年3月,芜湖侨鸿滨江世纪广场项目开工,规划高度230余米,66层,当时打出了“安徽第一高楼”的宣传语;去年年底,淮南金融世家项目开工,设计高度达158.9米,是目前淮南开工建设的第一高楼……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孔令刚认为,建高楼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的飞跃与发展,还能从很大程度上节约用地。
“随着城市不断膨胀,土地资源显得越来越紧张。”他说,高楼还能形成城市新的景观,一些高楼建成之后,会立刻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高楼预示经济崛起
“对于安徽来说,近年来高楼不断崛起,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安徽经济的崛起。人们以前只能到外地看高楼大厦,而现在高楼大厦出现在家门口,这展现了安徽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成就。”省内知名经济学家宋宏表示,与其说超高层建筑是一种建筑现象,不如说是一种经济现象更为贴切。“第一高楼”不断涌现的背后,是一个城市活跃的经济在做支撑,表明社会财富在不断增长。“城市高楼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孔令刚也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如今的高楼现象。
不过,孔令刚和宋宏都表示,城市的规划部门对于高楼建设还要加强设计规划。“高楼建设要适度,要考虑到我们的技术、社会管理以及应急保障条件能否跟得上。”宋宏还建议,高楼建好后,只是个建筑载体,要让高楼真正发挥经济作用,就必须搞好楼宇经济。“让大楼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