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安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渐大 抢占发展制高点|最近动态|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最近动态  
安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渐大 抢占发展制高点
日期:2012/4/16 14:08:10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722次
    一种消字技术可将用过的复印纸还原为可再次利用的纸张,节省约60%的纸张资源,减少近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含铅灯管废弃后会污染土壤,但若运用无铅技术,不仅提升灯管照明亮度,且比传统节能灯省电35%。餐厨垃圾基本是废物,但一种微生物资源循环新技术可以开发出多种生物饲料和生物肥料……

    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日前,国家发改委提出对策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加强宏观引导方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专项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省提出,“十二五”期间,节能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节能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达1500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将达25%以上。未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会有哪些方面?哪些因素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壮大?

    顺势而为抢占发展制高点

    金融危机后,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全球共识。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我省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务之急,对我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产业提出了新要求。 ”省发改委环资处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改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环境压力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支撑。 ”该负责人表示,我省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工业节能、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示范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在产业导向、投资趋向等方面政策将做出重大调整。 “十二五”末,预计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可达4500亿元,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我省可顺势而为,培育一批高效节能的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 ”该负责人说。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自“十五”以来发展迅速,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宣城博瑞特公司高效节能余热锅炉产业化生产、安徽中节能大功率LED绿色照明示范化工程等9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获得国家5230万元国债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达54738万元。芜湖三安光电有限公司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LED外延及芯片产业化项目、铜陵天奇蓝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废旧汽车拆解自动化装备项目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专项支持(全国仅18个项目),分别获得2000万元。

    “加快节能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结构转型的重点。”该负责人说。我省显著增强的科技实力研究开发出智能电网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余热利用设备、烟气除尘设备、水处理设备和药剂、环境监测仪器、高效曝气等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

    与此同时,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区分布特色鲜明,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全省较大的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和芜湖。合肥、蚌埠、马鞍山、淮北及安庆五市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企业。铜陵、阜阳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已成规模。

    谋定而动正视掣肘因素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为我省及其他地区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民进安徽省委员会有关人士认为,但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的挑战很严峻。

    产业规模总体偏小成为较为突出的一个“软肋”。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我省大型龙头企业不多,知名品牌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平台,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待提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采访中,多数企业表示,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实力水平不高是产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业内人士说,节约能源一般通过结构、技术和管理三方面实现,结构节能是长期的,管理节能是有限的,技术节能则逐渐发展为节能产业升级发展的主导方式。但整体而言,我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比较落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等能力较弱,产学研互动性不强,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配套政策机制不完善也让很多节能环保企业止步难前。“有好项目,有稳定收益,但是没钱,咋办? ”采访中,一家节能环保企业的市场总监肖先生表示,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低等,已成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共性问题。再加上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如企业污染治理监管缺位、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低、城镇污水管网不配套、污染设施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能源资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价格体系不能支撑市场回报,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生产者责任制尚未建立等问题掣肘着产业发展壮大。 ”业内人士说。

    未雨绸缪构筑支撑体系

    近日,生产脱硫除尘设备的盛运股份以3.1亿元价格收购丰汇租赁45%股份。分析人士说,这意味着融资租赁与节能环保产融结合这一新型业态模式正成为解决环境产业“钱荒”的现实选择。

    “今年作为承上启下的一年,我省将加快构建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进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促进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节能建材及环保材料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10亿元以上的节能环保企业、百亿元以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省发改委环资处有关负责人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节能环保产业是最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构筑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形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法制强制和政策驱动,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行业投资将达3.4万亿元,年均投资额6800亿元,每年至少有4000亿缺口需要社会资金填补。为此,省社科院有关专家建议,一方面,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收费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等方面,保障节能环保产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格局。

    “产业的壮大需要企业自身壮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效运用国家政策,还要进行产业整合。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要先修炼内功,只有在加强了自身技术、提高了自身管理效益后,企业才适合进行资本运作,走外延式扩张的道路。

    “因此,激励研发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民进安徽省委员会有关人士认为,应该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同时着力打造有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并在重点节能环保领域,建立起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战略联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