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清代徽商“扬州二马”|徽商文化|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文化  
清代徽商“扬州二马”
日期:2012/5/7 10:03:00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996次
        明清徽商贾而好儒,他们以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藏书为后盾,也积极加入私人刻书的行列,“扬州二马”便是典型代表。清代图书出版的历史形态主要是指刻书,包括官刻、坊刻和私刻三种主要类型。
       清代私刻空前兴盛,出版主体一般是学者士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丰富藏书进行校勘编印。而马氏兄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刻书数量多且精美,有“马版”之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刻书还具备了区别一般清代私家刻书的特征,即不图市利,崇尚学术。
“二马”的出版活动
      “扬州二马”系指徽籍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一字嶰谷。马曰璐(1697-1761),字佩兮,一字半槎,清乾嘉时期祁门人。
       马氏兄弟家世渊博,其祖先系汉朝新息侯马援。北宋末年,传至马廷鸾,官至丞相,隶籍鄱阳,生有五子,第三子马端益迁居婺源。马端益后传至马真三,再迁居祁门,后世籍贯遂为祁门人。曾祖马大级,明朝诸生。祖父马倅,官为盐运使,始迁居扬州。父马谦,先袭祖司职,后为扬州司马,赠朝议大夫,娶妻洪氏、陈氏。陈氏生二子,即为马曰琯、马曰璐。因祖、父皆管盐业,马氏兄弟便继续经营盐业,为扬州徽商巨富之一,因兄弟二人财产不分彼此,志向相同,又均多才艺,同以诗名,故人称“扬州二马”。
       “扬州二马”自幼便雅好诗书,后虽为盐商,亦未有所弃,甚至不惜资财,投身大量文化活动。正是如此,时人及后人每念及二人,不是称羡其盐商巨富,而是赞赏其文化功绩,尤其是其出版的大量精美图书,广为后人称颂,延至当今。当代学者谢国桢对雍正己酉(1729)年“二马”刻印的《韩柳年谱》推崇备至,称赞它“是一部雕刻精美的书籍”。
       马氏兄弟雅文好古,考校文艺,酷嗜典籍,马曰琯著有《沙河逸老小稿》、《嶰谷词》等诗文集,曰璐著有《南斋集》、《南斋词》等诗文集。家有“丛书楼”,藏书号称富甲江北。马曰璐编有《丛书楼书目》,从书目可以大致了解马氏兄弟藏书概况。马氏有“南斋”朱文小长方印、“半查”白文方印、“臣璐私印”朱文小方印、“南斋秘笈”朱文小方印等藏书印章,这些可鉴定其为马氏藏书。家设刻印工场,在短短的60年时间里,前后刻书达五六百卷,这在手工刻印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其刻书无论装帧还是字体,堪称精美,时称“马版”。
       “二马”集收藏、鉴赏、刻印于一身,虽是盐商,但在藏书、刻书方面却纯属追求个人爱好和功德传世,没有了商人唯利是图的脾性,相反,其所藏之书往往无偿供人翻阅,甚至于给借阅者免费提供衣食住所。同时,又不惜巨资刻印友人的著作,一生乐此不疲。正是如此,上至皇帝、下至士人,无不称赏二马兄弟。阮元把 “二马”与扬州__其它巨商进行比较分析说:“马氏兄弟在扬业盐,资产并非首富,而能名闻九重,交满天下,则其稽古能文之效也。”
       其实,能令“二马”“名闻九重”,不是“稽古能文”就能做到的,更多的因素还是在于马氏丰富的藏书和精致的“马版”。纵观马版图书的选题标准,即符合主流社会需要的图书,他们不仅要大力购求、保护,而且还要尽其所能勘误、刊刻,以此造福子孙,奉献社会,实现功德传世的目的。
        虽为贾者,咸有士风。“二马”酷嗜诗词歌赋,而且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举办诗文酒会,与文人学士赋诗唱酬,这是他们追求儒雅生活的重要部分。正因为“二马”有着真才实学,不同于一般的庸商,所以吸引着海内名士。“二马”设立韩江诗社,在“小玲珑山馆”时常举行诗文酒会,宴请名士。人称“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
徽商的文化自觉
       “二马”极其崇尚学术、尊崇儒者,这种意识也决定了其出版活动必然服务于学术研究。“二马”购书、藏书、校书、刻书,不断丰富着丛书楼的藏书。他们藏书号称富甲江北,但并非秘不示人,而是慷慨地向广大学者文士开放,支持他们利用自己的藏书从事学术研究。正因为如此,当时国内著名学者如惠栋、全祖望、厉鹗、陈章、陈撰、金农、姚世钰、高翔和汪士慎等都来投靠马氏。
        当时著名文人全祖望经常留宿马家,借书观阅,而“二马”一旦获得珍籍,必定拿出给全祖望观赏。著名诗人厉鹗也同样得到“二马”的优待,厉鹗曾借住“小玲珑山馆”长达数年,马氏所藏之书任其观阅。
      不仅如此,“二马”还不惜巨资,赞助文人出版,如著名学者朱彝尊所著《经义考》300卷,其后人家境贫穷,无力出版,有人告知马氏兄弟,“二马”不惜千金助其出版。“二马”这些善举无疑有助于当时学术研究的开展,有助于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这也同样为“二马”赢得了美誉。
       “二马”的出版活动更突出表现在书籍的整理、校勘和版本的考订上。一方面他们将藏书仔细辨别,考订版本,整理归类,编辑《丛书楼书目》。精审的精品意识更集中体现在校勘上。校勘时,马曰琯将不同版本的书籍同时放置书桌上,互相参比印证。另一方面,延请著名学者、校勘名家等共同鉴赏、考订和校勘。全祖望、戴震、惠栋、厉鹗等人探讨时,往往“席上满斟碧山朱氏银槎,侑以佳果”,一旦得到满意结论,即饮酒欢庆。
       此外,“二马”丛书楼里的藏书,还为《四库全书》的编纂作出了贡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马氏藏书有373种5529卷,其中经部57种670卷,史部123种1658卷,子部43种731卷,集部150种2470卷。乾隆三十八年,北京四库馆开办,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书。其时“二马”均已故世,曰璐子马裕(字振伯)恭进藏书,可备采者776种,是南方藏书家献书最多的四家之一。乾隆御赐《古今图书集成》1部、《平定伊犁金川诗图》1幅,并亲题《鹖冠子》相赠。
        钱财传承易,文化传承难。“扬州二马”能够名垂千古,不在于其财富的雄厚,而在于文化传承的功绩。所以,有人将徽商与晋商作一对比,虽然同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商帮,但徽商价值取向是读书仕进,晋商则是经商谋利,无意于习儒仕进。因之,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徽商衰落了,但所支持的文化事业却成了今天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所培养的文化精英及其所创造的精英文化,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晋商衰落了,除了梆子戏和其创造的商业经验外,文化事业却是空白。
       徽商热衷于出版活动,在于有雄厚的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是文化创新、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失去经济的支撑,文化创作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文化便失去了竞争优势。明中叶以来徽州出版异军突起,直接原因在于其实现了文化创新。这种文化创新根植于繁荣的徽商经济。
       在徽州重教兴学之风的熏陶下,徽商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特色。徽商好儒无疑对明清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梁启超把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对于清初文化繁荣的贡献,媲美于意大利豪商对文艺复兴的作用:“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洁亭舍丰馆谷以待,其时刻书之风甚盛……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
        其中,“二马”显然是扬州盐商刻书的代表。其出版图书并非纯粹附庸风雅,而是“好儒”的文化追求。正是这种文化追求,形成了徽商及其子弟的文化自觉。因此,文化自觉是商人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文化迷失则是商人乃至社会走向衰败的内在根源。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