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徽茶如何开启品牌时代|品牌安徽|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品牌安徽  
徽茶如何开启品牌时代
日期:2012/5/11 9:49:25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878次

整合资源增强竞争实力

  最近,几位来我省采购茶叶的上海客商在品尝过舒城小兰花后大为赞叹,同时也为这种品质极好却缺乏名气的绿茶扼腕叹息。“没有响亮的品牌,茶质再好,销路也窄,价格更上不去。 ”客商们说。

  的确,作为全国产茶大省之一,我省名茶数不胜数。然而,近年来我省茶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下降,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品牌是主要原因。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建琴介绍,我省是国内名茶品种最多的产地,在中国传统十大历史名茶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名列其中。但这些名茶更多的是公用品牌或区域品牌,这种“广而散”的格局导致全省茶叶整体竞争力不足,不能形成强大的优势产业集群。整合资源,做强品牌,成为当务之急。

  “品种多、品牌少,有名茶、无名牌,是困扰安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徽州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毅介绍,多年来我省茶叶一直处在“有姓无名”或“有姓多名”纠结中,有姓,指有以产地命名的品种,如红茶有祁门红茶、绿茶有黄山毛峰等等;无名,指各个品种没有自己的名牌;多名,指一个茶叶品种多个注册商标。茶叶品牌和茶叶品类之间完全割裂,导致了安徽茶扬名中外与安徽茶品牌默默无闻之间强烈的对比。

  这种纠结,常常导致茶叶市场混乱无序和消费者无所适从。比如许多人都知道六安瓜片是一种名茶,但市场上林林总总的牌子太多,价格悬殊也很大,而且茶叶都是包装好的,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选择,也无法识别茶叶是否新鲜,更谈不上忠诚于某种品牌。

  “一方面我国目前没有一家茶企的市场份额超过1%,品牌知名度普遍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传统名茶品种已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这种落差导致茶叶企业重品种轻品牌。 ”郑毅说。

  世界华商茶产业联盟委员会会长韦普建在“2011世界茶产业黄山论坛”上表示,安徽作为中国茶叶出口大户,尽管名茶众多,但由于在国际市场没有知名品牌,出口的茶叶主要还是为国外知名品牌提供原料,市场竞争力较弱,风险系数也较大。

瞄准市场创新营销模式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球有20多亿人热衷于茶饮,茶叶品牌首推英国立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汪炜认为,我国是茶叶发源地,安徽又是全国产茶大省和名茶聚集地,全省7千家茶企却没有一个像“立顿”那样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皖茶为何缺乏知名品牌?汪炜分析,茶叶是我省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受传统因素影响,茶叶生产历来都是“竖”着做:一方面茶叶品牌多以产地和品类命名,如在六安就做六安瓜片,在黄山就做黄山毛峰;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茶企均由“懂茶”的专家管理经营,导致的结果是茶叶产品过于专业,使茶叶成为市场上最典型的“慢销”行业,消费者面对各种各样的茶叶无法区分、无所适从,更谈不上了解品牌内涵。相反,“横”着做的立顿,不仅把各个品种当成口味,而且只瞄准消费者方便、快捷、经济、卫生地喝茶的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简化选择,而专家做茶的结果,往往把消费者也当成茶叶专家,反而把茶叶这种大众产品做成了“小众”产品。立顿的成功就在于突破了茶叶传统的“慢销”模式,全面打开了“快销”通道。

  黄山学院一位从事茶叶研究的老师认为,我国茶叶有国标、行标和各自的企业标准,要么太宏观,要么太微观,结合起来有难度。目前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

  专家建议,我省应加快出台相应的茶叶行业规则与标准,并充分兼顾企业和消费者认知程度。比如现在市场上特级茶、一级茶的概念泛滥,可以根据产地、采摘时间、制作工艺等要素区分等级,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依托名茶打造优势品牌

  4月11日,“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揭晓,祁门县“祁门红茶”品牌总价值20.42亿元,这是祁门红茶连续三年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也是我省唯一入选十强的茶叶品牌。

  众所周知,祁门红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茶,也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郑毅认为祁门红茶最有可能实现名茶和名牌的完美结合,应该重点扶持、优先发展。

  我省已提出,要构建名牌茶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的运行机制,推动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四大名茶做大做强。各茶叶主产区也将结合实际,选择1-2个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的名优茶重点培育。黄山市茶叶协会负责人认为,这为徽茶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省茶叶协会副会长曾胜春强调,打造徽茶品牌,关键要培育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其营销能力和品牌意识,“品牌的形成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企业强大了,才有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品牌运作”。

  专家强调,强品牌还需要在生产研发上不断推陈出新,大力开发饮品茶、保健茶、速溶茶等衍生产品的研发,并在品质上不断精益求精,把做优产品质量当作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真正锤炼成突出个性、彰显特色、引领时尚、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国际知名茶品牌。

  针对当前品牌杂、乱、弱的局面,黄山五溪山茶叶公司董事长余小牛建议,政府要在抓好全省茶叶品牌资源的统计调查和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支持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在相应主产区域进行品牌资源整合,规范历史名茶资源的使用,变各自为战为“一个拳头出击”,不断擦亮徽茶的“金字招牌”。(吴江海、史力)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