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叶以后至清道光年间的300余年,是徽商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经商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商业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并有一谚语:“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是说人到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做生意。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海,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尤其在长江流域,有“无徽不成镇”之谚。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经营行业以利润高的盐、典、茶、木为最多,次则粮食、棉布、丝绸,其它则无业不营。商业资本已达到惊人的程度,万历《歙县志》称,歙县以经营盐业起家的巨富,“初则黄氏,后则汪氏、吴氏而起,皆由数十万以汰百万者”。清代,两淮盐业八总商,仅歙县商人就占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