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拒见蒋介石
陶先生的创举早已使反动派骨鲠在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便把触角伸向了晓庄。一天,值日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对正在讲课的陶先生说:“蒋介石来了,先生是不是去接一接?”陶先生推了推老式眼镜回答:“你去问问他,是找我有事,还是来参观学校?”说完仍旧继续讲课。一会儿,值日生赶回通报:“蒋介石说是来看看。”陶先生“唔”了一声,略一思索后说:“那……我就不见他了。”蒋介石见这位教书匠居然如此傲慢,耿耿于怀。不久,晓庄被查封,陶先生被通缉,罪名是晓庄通共,有碍风俗。
陶行知雕像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