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因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1637-1708年)所表现出来的胸襟气度,不仅使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而且还成了人们处理邻里及有关利益关系的经典范本,体现了中华民族礼让谦虚的传统美德。
与《六尺巷》诗意境相类似的,历代还有一些诗作与故事,这里抄录存照:
一、“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西风秋草正离离。”这首诗诗名《批子弟理旧居状》,南唐工部尚书杨玢所作,《全唐诗》收录。宋人欧阳修《归田录》引《皇宋类苑》卷三十六,曰:“杨尚书玢致仕归长安,旧居为邻里侵占。子弟欲诣府诉其事,以状白玢。玢批状尾云云……子弟不敢复言”。
二、“纸纸家书只说墙,让渠径尺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这首诗是明代状元舒芬所作。舒芬(1487-1531年),南昌进贤县人,明正德进士。他在任翰林修纂时,多次接到儿子从老家来信,抱怨邻人不断侵占地产,舒芬于是写了这首诗。据说,至今其家乡北山镇还保留着两家让出的一条巷,名为“让墙巷”。
三、“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无妨。”这首诗是明代尚书杨翥作。杨翥是明朝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的礼部尚书,位列明代四十位名人之一。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上载:“杨尚书翥住宅旁地,为人所占一二尺。或以告公,公作诗(云)……其人愧服。”
四、“太平门外后湖边,不是君家祖上田。一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明人《国朝典故》记载:明代南京大理少卿杨复,家里养两头猪,每天叫童子到后湖采萍藻来喂猪。这一天,童子又到后湖去,碰到法司的家人,因为采萍而吵架,结果童子被打,回家向主人哭诉。杨复听了,写此诗劝勉家人。
上述诗句,无论是借长城、含元殿基这些事物,还是借用孟子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典故,都表达了这些官员不事计较,善待邻里,宽厚待人的旷达胸怀。有趣的是,有人曾列举《六尺巷》相似的诗作者有十几人之多。如明代尚书林瀚(1434-1519年)、明代尚书郭朴(1511-1593年)、清代名臣傅以渐(1609-1665年)、清代理学家胡煦(1655-1736年)、清代郑板桥(1693-1765年)、清代宰相王杰(1725-1805年)、清代道光年间的翰林院编修何绍基(1799-1873)……等有与张英相类似的故事。比如,胡煦家乡光山县就有因双方让出巷道而家喻户晓,故事被载入《光山县志》的“仁义巷”。而作为明成化二年进士,明正德年间南京吏部尚书的"留京四君子"之一的林瀚, 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诫子弟书》中,还刊载了他的《诫子弟》诗:“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诗作内容与张英相仿。(潜阳子,安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