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艰险越向前,2008年7月深入四川茂县地震灾区采访
○战士情怀,2008年7月在地震灾区采访济南军区某装甲师指战员
○同胞情谊,2014年11月在英国格林威治采访华人导游
○深入生活,2016年5月与蒋子龙周大新等参加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采风
○写作,是生活方式生命状态
○修养知不足,追求有潜力
○《新安家族》,2012年10月荣获第十二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读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家中的阳台很大,阳光很好
○脚踩大地,愿做时代精神的守望者
他,善于以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社会历史生活为题材,将中国传统小说的传奇叙事与新历史主义叙事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具有鲜明现代主义风格的现实主义社会历史传奇;他,善于运用心理分析,发掘探究曲折隐晦的社会历史传奇背后的人性动因,将宏大的历史进行个体化的叙述。他,就是著名作家、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季宇。
季宇,1952年出生在安徽芜湖。幼年的他,调皮却又好强,一开始对读书兴趣寥寥,让父母很伤脑筋。在小学四年级暑期时,老师要求每人阅读一部“大部头”。季宇不甘落后,连估带猜、似懂非懂地看完了《方腊起义》,得到老师的表扬,也让他初步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后来,他又先后接触了《说岳全传》《三侠五义》《水浒》《说唐》《红与黑》等中外名著。正是在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下,季宇逐渐喜爱上了文学。
1981年,季宇从安徽大学毕业后进入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工作。随着阅读的深入,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作品陆续在《安徽文学》《收获》《小说家》《上海文学》等刊物发表,并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和《小说选刊》等选载。1992年中篇小说《当铺》发表,成为季宇创作的分水岭,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跨入了纯正的艺术之境。之后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写出了《墓》《割礼》《盟友》《县长朱四与高田事件》《王朝爱情》《暗语》《复仇》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从而开创了一个地域性的文学世界,《季宇研究》主编之一王达敏将其称为“五湖地域小说”。
将“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合一,突破“学问”与“文学”之间的藩篱,一直是季宇的不懈追求。季宇受过良好的史学训练,深得传统文化之神韵,他的长篇小说均为历史题材,“在写作手法上,力求把文学性和史料性结合起来”。他的长篇小说《新安家族》即以春秋笔墨和个性叙事兼备的笔法谱写了一部徽商史诗,凭借对鲜活的生活具象的艺术感知和对个体生命意识的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实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传奇的完美融合”,成为安徽文学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在《段祺瑞传》《共和,1911》《燃烧的铁血旗》《淮军四十年》等作品中,季宇则是聚焦晚清的动荡历史、辛亥革命的风云跌宕、民国的浮沉沧桑,充分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悖论性。历史和文学的维度在季宇的笔下交织互补,他总是尽量以接近历史原貌的方式,营造文本的不确定性,探寻人性的复杂,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思索空间。可以说,利用对“历史”的精准可信的叙述,来释放人性矛盾、抵达“文学”的真实,是季宇作品重要特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踏上文学之旅后,季宇一路走来,成绩斐然。其笔涉小说、散文、杂文、文艺随笔、报告文学、历史人物传记、影视文学剧本等多种领域,作品累计400余万字,先后荣获星光奖、飞天奖、金鹰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以及省社科文艺奖,聘为安徽省政府参事,当选安徽省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2010年“感动安徽”人物。
“为生民立命、为草木立心”。季宇,一直以历史的、东方的、当代的、世界的胸怀和眼界,用慧眼静观红尘,用心灵与历史对话,借文字抒写春秋,用从容、平和的笔墨,充当着时代的精神守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