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歙县新州石塔与叶氏家族|徽商文化|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文化  
歙县新州石塔与叶氏家族
日期:2018/1/8 14:12:17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401次

 来源:黄山新闻网  

     新州石塔位于歙县县城北郊,坐落在今歙县第二中学校园内,原名新州古塔庵大圣菩萨宝塔,今称新州石塔。该塔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历经八百多年沧桑风雨,塔身已有几处破损,遍布岁月印记。

  古塔原为八面七层,实心,仿楼阁式,棱形挑檐,全部用赭色麻石凿砌而成。现存五层,底层为基座,低于地面,建有围栏保护。基座边长55厘米,上置塔刹,高4.6米,占地面积10.15平方米。1961年成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与黄山市境内现存的长庆寺塔(位于歙县城西)、伟溪塔(位于祁门县塔下村)统称“宋三塔”,是目前安徽省境内发现的最小一座宋代全石结构的佛教塔式建筑。

  新州石塔是南宋时徽州歙县平辽乡乐平里永平社的村民为祈求子嗣自愿捐资修建的。塔边原有庵,日居僧人,日常扫洒。塔名大圣菩萨宝塔,庵也因此得名。民国时,庵圮,塔及两石刻尚存。塔身简洁、质朴,没有任何花纹图案装饰,却显得庄重、古朴。

  该塔第二层有香火炉窟,第三层左右两侧镌有斗大“佛”字,正面嵌有南宋建炎三年建塔和明嘉靖二十九年(1544)重修铭记的石刻,铭文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建塔之原因以及劝缘人、刊刻匠人的姓名。可惜的是,由于风雨侵蚀,麻石上所刻文字大多已模糊不清。第四层八面均为“如来神位”字样,第五层八面发券内为如来佛像浮雕;幸运的是,歙县新州叶氏家族迁杭宗支后裔叶为铭把南宋建炎三年建塔和明嘉靖二十九年(1544)重修铭记的文字以拓本形式保留了下来,不至于湮灭。

  现细读铭文,才知道该塔能完好保存至今,主要有赖于该家族的文物保护意识与对历史传承的重视。这背后的故事挖掘起来,颇有意思。

  叶为铭(1866~1948),歙县新州叶氏家族二十世,谱名为铭,字盘新、品三,号叶舟,高祖叶仲宜由新州始迁杭州。善书,尤擅篆隶。清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王禔、吴隐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

   建塔和重修铭记

  今将两部石刻全文录入,以示不忘该家族不忘根本,世代保护徽州故乡文物古迹的壮举。

  《宋建大圣菩萨宝塔碑记》:南瞻部洲大宋国江南东道徽州歙□□平辽乡乐平里永平社居住□□奉□□斋弟子□明□弟□朝熙上奉母亲程氏二娘、妻室鲍氏二娘阖家眷等同发虔心,抽舍净财,命工建造新州大圣菩萨宝塔一座,并圣相周圆所筑。□□求乞后嗣,接续祖宗,早赐感应,愿□□□□。时建炎三年岁次己酉九月□□□□立谨记。

  劝缘人吴诚

  □□务扫洒道者亢法会

  匠人江周刊

  该碑记拓本的尺寸为高一尺三寸半,广一尺,十行,行十五字,字径七分,正书,泐十九字。

  《重修大圣菩萨宝塔碑记》:古塔庵创于宋建炎己酉,迄今四百一十六年。自吾高祖绣衣永茂公(即叶蓁)迁居新州,恐人侵毁,用价收买庵基地税,以存古迹。后吾祖节斋公(即叶蓁孙叶泰)继承先志,用土圈墙,不时修理。今经岁久,庙宇朽伤,圣像剥落。嘉靖戊戌,辛丑,晴用赀修理二次,祈求子嗣,告许有子之日一概重新。今神感应,果得子嗣,敬选吉辰,彩装圣像,鼎新庙宇,祈保男女团圆,永承宗嗣。其圣像腹内原有小册,具载起造、装修姓名、年月。于吾绣衣祖续记一篇,仍存其内。册载:“原有惠岸禅师一尊,目叉使者一尊,失去数次。”晴亦重装以备旧额。兹书以告后人留心整理,福有攸归。大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正月三日直隶徽州府歙县德政乡

  清平里靖舆宗义社信士叶晴【春】谨记

  此碑记拓本的尺寸为高一尺三寸半,广一尺五寸,十六行,行十六字,字径七分,正书。

  两份碑记可以让后人基本明了建塔的原因、修葺过程和历代的维护情况。那么叶为铭住在杭州,他是如何保留拓本的?他自述道:“予家世居皖歙,自明末迁杭以来,历三百年。前修家乘于丙寅(1926),甲戌(1934)两度返乡访寻碑碣遗址。”“吾四世祖义公于明永乐七年(1409),由郡城北门附郭迁居新州。而辟地建制,则自五世祖蓁公通籍后,经营之宅左立庙,即今之宗祠也。祠左尚存古塔,刊有《宋建炎三年建筑记》,又有明嘉靖二十三年,九世祖晴春公《修葺记》,叙述源流,明晰无遗,悠关故乡文献、吾族历史。故予于今秋,命门下士吴福生赴歙椎拓石刻,并摄塔影,以备续修邑志家乘之采辑也。”“此塔在徽州郡城北门外三里歙县新洲村总管庙北叶氏宗祠傍。”

  1935年,叶为铭在《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五期发表《徽州访碑记》,辑录了《宋建炎三年造大圣菩萨宝塔碑》。早在1926年夏,叶为铭请黄宾虹、黄山寿、吴昌硕、吴谷祥、陆廉夫等25位画家作《歙县访碑图》。1936年,又汇集歙县两百多种铭文碑记,在古稀之年编纂《歙县金石志》十四卷。叶为铭感慨宋代至今,本地无论是府志还是县志,都未能单独为金石志立目,而歙县遗留各种文献和碑刻甚多,实为遗憾,所以特意编纂了此书。此举既传承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为保存歙县本地文物古迹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州叶氏家族与突出文化事迹

  康熙《徽州府志》卷一《风俗》中说,“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他姓搀入者。”名列《新安名族志》的叶氏就是徽州一古老大姓。

  叶氏之姓肇于诸梁公,新安之叶始于蓝田孟公。东汉末年,叶望由中原南迁,“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后裔叶孟(讳文进,字尚鲁),南朝萧梁时官至大司农,娶梁武帝曾孙女为妻。应友邀,路经潺田,慕此地风水。约后梁天保年间(576-580),天下纷乱,孟将夫人萧氏等眷属安置于潺田后回朝为官,唐贞观元年(627)致仕,定居潺田。时潺田有吴、杨二姓,叶氏族旺后,吴、杨氏日衰至绝。叶氏为纪念先祖敷泽曾任蓝田县尹,托辞“潺田字俗而不韵”,易村名潺田为蓝田。

  蓝田叶氏在北宋神宗年间分为上、中、下三门,尊裕为上、中门支祖,礼为下门支祖。约两宋之际,下门支祖礼之次孙(即叶孟十六世孙)叶文厚,迁居歙县溪头,但并未在溪头衍成族系。“先世遭宋季之乱,由溪头迁旌德板树,至公(即叶成)复由板树迁歙北大里叶家源居之。”文厚七传止念九,遇宋末兵乱,由溪头开派旌德县板树村。迄成公,又自板树迁大里,历社应公、进寿公,凡三世。至四世孙,曰义一,迁新州;曰善二,迁城之北门外。

  洪武末年,叶义为了便于小儿子叶蓁在府学读书,迁到府城北门,永乐七年(1409)因大水,又迁至新州。“洪武末年,遣季子蓁入郡庠,乃自大里迁城北门,便子进业。永乐己丑夏,洪水泛滥,卜居新州,兆遂居焉。”

  叶义子,叶蓁,即歙县新州叶氏五世祖,行三,字永茂,号修省斋。永乐十三年(1415)补府学生,十五年(1417)参加应天府乡试,以《春秋》经第一名考中举人,宣德二年(1427)又考中进士。

  他中进士后做了很多事情,如在新州购地,修筑族祠,家族最终定居新州;创立新州叶氏族谱例目;巡按贵州有风节;恐他人不知此塔的价值,乱做侵犯,出资购买古塔庵的地基。

  其传记详下:曾祖社应,祖进寿,父义。公幼有异质,七岁读书,一览成诵。十三善属文,补郡庠生。永乐丁酉,中应天乡试《春秋》文魁。宣德丁未,登马愉榜进士,诏俾荣归。庚戌应召,观政工部。癸丑,拜行人司行人。乙卯,丁内艰。服阕,中丞王公荐其贤,升浙江道监察御史。正统癸亥,奉命出按贵州。勤于王事,遂遘疾,卒贵州公署。生平忠孝,具见状志。所著有《修省斋集》。新州之迁,始于义公,辟地定居,公实成之也。

  叶蓁的后人又两度修葺古塔和古塔庵,代代对此地古迹的保护都做出了贡献。兹将两位修塔人叶泰和叶晴春的传记录入:

  叶泰(叶蓁孙),行二,字庭严,号节斋。公平生注意家门事,如起移侵葬,辨明诬,军以身先之。年七十,恩诏荣以衣冠,有司闻其贤,请与乡饮勒石旌善亭。余行详于状。

  叶晴春(叶泰孙),行四,字和元,号古泉。公孩提失明,从师口授书史书。及长,能文。遇事纪述,令子弟代书。家门之事,无巨细,以身任之,无异双目炯然者。

  蓝田叶姓宗支定居新州后人丁兴旺,文化昌盛,声望日高,人才辈出,成为名门望族。后代有在明中期高中进士者,有在明中期迁居杭州者,形成分迁支派,亦有叶道传、叶为铭这样的热心社会公益者或文化学者,社会影响和贡献甚大。

  歙县新州叶氏家族很重视家族的聚合力,其族谱历经多次修纂,《新州叶氏重修家乘》跋云:“吾族修谱至此盖九度矣。”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新州叶氏迁杭宗支十七世叶以英等编纂《新州叶氏家谱》,清宣统元年(1909),以十八世叶德圻为代表发起重修宗谱之通告,即《新州叶氏重修家谱通告》,内载分藏家谱字号、迁徙录、填注世系图式等。

  1926年,歙县蓝田、溪头、旌德板树村、歙县大里、新州、北门、杭州叶姓的同祖子孙,合修了新州叶氏家谱。

  歙县新州叶氏家族繁衍流布、社会文化声誉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徽州宗族姓氏发展的共性,其家谱从明代迄今,世系不乱,保存完好,历经多次修纂,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探究的珍贵文物。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