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品牌安徽 入编年鉴 徽商老字号 优秀徽企 徽商风采 文件通知 徽商文化 商会信息 联系我们
还曹雪芹的《红楼梦》好读易懂的真面目|徽商老字号|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 徽商发展年鉴编委会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安徽省首季进出口总值... 4-26
推进复工复产:安徽创... 4-26
安徽:定制化人才培养... 4-26
定制金融产品助青年创... 4-2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 4-26
国家下达22.4亿元... 4-26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5
14条举措推动江北、... 4-15
安徽将组织实施一批科... 4-15
安徽加速打造“装配式... 4-15
安徽宣城—优化结构 ... 4-15
多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意... 4-10
安徽出台意见 助力传... 4-10
安徽省“四送一服”平... 4-10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 4-10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0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 4-10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 4-10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4-10
【复工复产进行时】“... 4-1
品牌安徽 更多>>
顶格支持,构建赋能体... 3-21
“稳企增效 为民办实... 2-14
2021年安徽省发明... 2-9
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 12-30
第二届安徽省青年厨师... 12-16
“药材之乡”忙种药 12-9
安徽拟打造 “双招双... 12-3
安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11-23
六安氢能公交“抢眼”... 11-22
合肥:“智”造赋能“... 11-22
“爱在初冬,暖心相伴... 11-15
纪念“和平将军”张治... 10-29
合肥皇冠假日酒店即将... 10-12
康宁第十子落户合肥 10-9
看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9-27
安徽省真招实措援企减... 9-15
安徽开展惠企政策知识... 9-13
直通服贸会 畅游新蓝... 9-7
“安徽智造”乘坐中欧... 9-3
宣城力推绿色食品产业... 8-30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网  址:www.hsyj.org

邮  箱:hsnjbwh@163.com

办公室地址: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徽商老字号  
还曹雪芹的《红楼梦》好读易懂的真面目
日期:2018/9/18 10:06:09    来源:站内发布   点击:490次

来源:中安在线  

 

        《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于2018年3月1日转载了《人民网》周宪的文章:《为什么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该文称:“某出版社做过一个网络问卷调查——‘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排行榜’,结果第一名竟是《红楼梦》!”究其原因,该文归咎于“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快、短、浅、泛、碎的阅读文化正在形成”,“养成大众”失去“阅读耐心”所致。我认为,这祇是外在的客观原因,而内在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曹雪芹未能留下《红楼梦》原稿,现在流传的《红楼梦》,都是根据后人辗转传抄的本子整理刊印的,而传抄本抄错、抄漏、妄改、妄补之处很多,校订整理者又未能完全釐清,甚至以误传误,致使曹雪芹原著的光辉被掩盖、被扭曲、被糟蹋,被人为地造成许多难读难懂之处,甚至给人以百思不得其解,不堪卒读的不良印象。这不是曹雪芹《红楼梦》原著的过错,而是后人传抄、校订整理者的失误所造成的恶果。

  仅以在全国发行量最大、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下简称“人文版”)为例,我发现就有许多被传抄者、校订者强加在其中令人读不通、看不懂的“障碍物”。其例证,除了我在《择善而从,为读者提供一部好读易懂的<红楼梦>》一文中列举的种种,现再略举如下例证。

  一、不合情理,令人读不通,看不懂

  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上,如第63回,突然插入了一段宝玉给芳官改名为“耶律雄奴”的情节,将唱花旦的芳官剃光头,装扮成男孩子,穿上匈奴的服装,变成小匈奴的样子。一向富有反抗性格的芳官,对此不仅不反感,还表示“十分称心”“妥帖甚宜”。(P878[1])作者还通过贾宝玉之口,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又说:“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P877、878)如此看来,贾宝玉岂不成了美化清王朝的吹鼓手,哪还有一点叛逆者的影子?他跟曹雪芹所要描写和揭露的那“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P16)的“末世”、“浊世”,岂不是完全在唱反调么?这是多么不合情理啊!

  梦稿、列藏、甲辰、程甲本中皆没有这个情节,只有庚辰、蒙府、戚序、戚宁本中才有。这有三种可能:一是曹雪芹原稿中本没有这段描写,是后人在传抄过程中妄加上去的,所以它在全书的故事情节发展中显得突兀,所写的内容与芳官、宝玉的思想性格皆相抵牾;二是曹雪芹所写的初稿中有这段描写,后来发现写的不好,又删去了,所以有的传抄本中有,有的传抄本中无,而两者皆各有所据;三是曹雪芹原稿未删,是梦稿、列藏、甲辰、程甲本删的。即便如此,只要删得对,删得好,广大读者也会予以肯定和欢迎的。金圣叹删改的《水浒》,砍掉了后面受招安、征方腊的情节,以致使120回的《水浒全传》长期被埋没无闻,就是明证。读者喜爱的是好读易懂的作品。人文版保留这段描写,不仅有背“择善而从”的校勘原则,更重要的是使少数民族受侮辱、芳官和宝玉的性格被扭曲,致读者徒增困惑与不解。

  又如第16回关于秦钟临死前的描写。秦钟本是敢于打破封建礼教束缚、寓意为“情种”(脂砚斋批语)的人物,因此他才成为具有叛逆倾向的贾宝玉的好友。可是人文版却据庚辰本写他临终前对宝玉说:“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P215)这里既未写出秦钟思想转变的原因,怎么“今日才知自误了”?更未写出宝玉对他要求“以后还该立志功名”的劝告作何反映。薛宝钗、史湘云劝宝玉立志功名,宝玉是那样反感,立刻让人下不了台。对于秦钟同样的劝告,他怎么就毫不反感呢?这一切怎不令读者感到困惑不解!

  梦稿、舒序、列藏、程甲本皆无秦钟临死前这段话,如梦稿本写秦钟“苏醒过来睁眼见宝玉在旁,无奈痰堵咽喉,不能出语,只番眼将宝玉看了一看,头摇一摇,听喉内哼了一声,遂惧然而逝。”这样写,就避免了秦钟与宝玉思想性格的矛盾,显得合情合理。

  曹雪芹极其重视“大不近情理”造成读者“不爱看”的问题,为此他反对进行封建说教的“理治之书”,或“历来野史”、“淫秽污臭”、“佳人才子等书”,而强调他的《红楼梦》所写的是“我半世亲睹亲闻”,“事迹原委”、“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皆属“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P5)可见“情理”的真实可信,是曹雪芹《红楼梦》创作的最重要的前提,最鲜明的特色,最生动感人、不可企及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以致后人作任何不合情理的篡改或误抄,都如同和谐优美乐曲中突然跳出刺耳难听的杂音,令人难受至极,难以容忍。

  二、用词不当,造成读不通,看不懂

  首先表现在有的用词不合人之常情常理。如第5回写:“因又看下面唱道: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P82)既是“唱道”,理应该是“听”,岂能用“看”?己卯、梦稿等本此处皆写作“因又听下面唱道……”曹雪芹在写这《红楼梦》十二支曲之前,也是写“宝玉接来,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曰:……”(P81)可见原作者对“目视”和“耳聆”,分得很清楚,不可能用“看下面唱道”。这个“看”之所以用词不当,显然是庚辰本传抄者的误抄,人文版以误传误,致读者看不懂。

  又如第17至18回写林之孝家的说妙玉“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P234)“遗迹”“遗文”不会发出声音,岂能让人“听见”?甲辰、程甲本此处写的不是“听见”,而是“听说”。如此用词得当,人文版却不据以校改,而宁可用庚辰本误抄的、明显不通的“听见”一词,使读者误以为曹雪芹原稿如此,不禁责怪经典名著竟有如此不通之文!

  其次,还表现在有的用词与所写的人物性格相悖。如第25回写宝玉的脸部被贾环用灯油烫伤,“满屋里众人都唬了一跳”,“王夫人又急又气,一面命人来替宝玉擦洗,一面又骂贾环。”在这种情况下,“凤姐三步两步的上炕去替宝玉收拾着,一面笑道:“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P336)这其中写凤姐“笑道”的“笑”字,显属用词不当。她这一“笑”,岂不怕王夫人说她是幸灾乐祸?说她对贾环的责备和对赵姨娘的劝告是虚情假意、装模作样?凤姐是个极其机灵、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人,她怎么会在王夫人“又急又气”的责骂声中“笑”得出来呢?这个“笑”字,用得既违情背理,又不合在那特定场合的凤姐性格。它不可能出自曹雪芹的原稿,而是庚辰本的误抄。梦稿、程甲本此处皆作“说道”。这“笑”与“说”一字之差,即反映了庚辰本传抄者与原作者曹雪芹之间确有平庸与超凡之别,人文版岂能以庚辰本传抄者的失误强加于曹雪芹?

  再次,又表现在有的用词与所描写的人物神态、心情相抵牾。如第58回写藕官烧纸,遭老婆子告发,被宝玉庇护下来,接着写道:“这里宝玉问他:‘到底是为谁烧纸?我想来若是为父母兄弟,你们皆烦人外头烧过了,这里烧这几张,必有私自的情理。’藕官因方才庇护之情感激于衷,便知他是自己一流的人物,便含泪说道:‘我这事,除了你屋里的芳官并宝姑娘的蕊官,并没第三个人知道。今日被你遇见,又有这段意思,少不得也告诉了你,只不许再对外人言讲。’又哭道:‘我也不便和你面说,你只回去背人悄问芳官就知道了。’说毕,扬常而去。”(P802)

  这“扬常”二字,是人文版校订者的改笔。庚辰本原作“佯常”。无论是“扬常”或“佯常”,皆属生造词汇,令人费解。因此俞平伯校本改作“扬长”。据《辞源》,“扬长”是指“大模大样”。从上文写藕官“含泪说道”,“又哭道”,在如此伤感、动情的情况下,她怎么可能“大模大样”地离去呢?这未免与上文所写藕官的神态、心情不合,消减了读者对藕官的怜悯与同情。因此我认为用“扬常”或“佯常”完全说不通,用“扬长”也失当;蒙府、列藏本用的是“怏怏”一词,形容不高兴、不乐意的神情,我看这才切合曹雪芹原意,因为它跟上文所描写的藕官的神情,不仅完全合拍,而且可谓惟妙惟肖!

  三、自相矛盾,使人读不通,看不懂

  有时出自同一人之口,竟然说出自相矛盾的话。如第17至18回,写元妃省亲,“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读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P241)这段话令人不解的是:宝玉所题,既属“有一二稍可寓目者”,为什么还要“请别赐名”呢?出自贾政一人之口,怎么会如此自相矛盾呢?曹雪芹怎么可能这样写呢?一看程甲本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程甲本所依据的曹雪芹原稿传抄本,是“请即赐名为幸”。也就是说,宝玉所题的“如果有一二稍稍寓目者”,请元妃即按宝玉所题正式赐名。这“别”和“即”一字之误,就使文字由自相矛盾变为上下顺畅,完全读的通、看得懂了。可惜人文版校订者宁可迷信庚辰本的谬误,也不愿按程甲本来订正。

  又如第56回写凤姐对平儿说:“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P762)上句说“都是”,下句说“竟有一半”,这不自相矛盾么?究竟是“一半”还是“都是”呢?叫人看不明白,更读不懂。这岂能出自伟大作家曹雪芹的笔下?我认为绝不可能!好在己卯、蒙府、戚序、戚宁、梦稿、列藏、甲辰、程甲本皆没有前一句中的“都是”二字,这就跟下句“竟有一半”,毫无矛盾了。己卯本出现在庚辰本之前,按照通常的写作规律,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绝不会由己卯本的通顺改成庚辰本的上下句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句子必定出自庚辰本传抄者的谬误。人文版校订者也许始料未及,以保留“历史原貌”[2]为名,却行糟蹋曹雪芹原著之实。

  有时连作者的叙述语言,竟然也上下文自相矛盾。如第54回写宝玉要出去,“贾母命婆子们好生跟着。于是宝玉出来,只有麝月秋纹并几个小丫头随着。”(P733)上句分明写“贾母命婆子们好生跟着”,下句怎么说“只有麝月秋纹并几个小丫头随着”,这不是前后自相矛盾么?“婆子们”怎么竟敢违抗老祖宗贾母之命,不“好生跟着”呢?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尚年富力强,怎么健忘、糊涂到如此地步呢?因此,我推断这不是曹雪芹原稿如此,而是庚辰本传抄过程中发生的谬误。好在蒙府、戚序、戚宁本所依据的底本不存在这个矛盾,它们不是写“贾母命婆子们”,而是写“贾母命人”“好生跟着”,这就跟下句写麝月等跟随着完全合拍了。人文版校订者不采用如此通顺易懂的文字,而偏要用庚辰本自相矛盾、难读难懂的文字来为难读者。

  四、脱漏错乱,让人读不通,看不懂

  由于脱文、漏字而使人读不通、看不懂的,如第17回至18回写贾政带着一帮人逛大观园题对额,“于是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P226)

  这让我看不明白的是:谁“又想起”?既属“想起”,贾珍怎么知道人家头脑里所“想”的是“有船无船”问题,并加以回答?曹雪芹不可能写出如此不通的文字,我推断这其间必有脱文,是庚辰本抄漏了。经过查对甲辰、程甲本,果然如此。这两种版本写道:“于是贾政进了港,又问贾珍:‘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原来庚辰本抄漏了主语“贾政”,将“又问贾珍:‘有船无船?’”误抄成了“又想起有船无船”。使本来通顺易懂之文,被迷信庚辰本的人文版校订者弄得如坠入浓雾之中。

  又如第20回,写凤姐责备贾环:“‘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着坏心,还只管怨人家偏心。输了几个钱?就这么个样啊!’贾环见问,只得诺诺的回说:‘输了一两百。’凤姐道:‘亏你还是爷,输了一两百钱就这样!’”(P275)前一句说贾环“输了几个钱,就这么个样啊!”完全契合凤姐责备的口吻,此时凤姐并未问他,与下句“贾环见问”,衔接不上。可是人文版校订者偏要将上句“输了几个钱”改成“?”号,而无视己卯、程甲本在“贾环见问”前有一句庚辰本漏抄了的脱文:“因问贾环:‘你输了多少钱?’”这才与“贾环见问”衔接上。曹雪芹不可能由己卯本的通顺,改成庚辰本的不通顺,只是人文版的校订者偏要把庚辰本的谬误强加于曹雪芹。

  庚辰本传抄者的脱漏错乱,更严重的是造成人物性格被扭曲、变形。如第43回,写贾母提议凑分子给凤姐过生日,凤姐私自扣下她原说给李纨代出的分子钱,负责操办此事的尤氏不答应。“凤姐儿笑道:‘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尤氏笑道:‘你一般的也怕。不看你素日孝敬我,我才是不依你呢。’”(P579)令人看不懂的是:凤姐是个天不怕地不怕,连阴司地狱都不怕的人,尤氏怎么会说她“一般的也怕”呢?这不是使凤姐的性格被扭曲、变形了么?我推断这话肯定是传抄者抄错了。经查对甲辰、程甲本,原来这句话是“你一股儿不出也罢”。也就是说,尤氏同意凤姐不出李纨那一股的分子钱了,所以才有下句“不看你素日孝敬我,我才是不依你呢”。 “你一股儿不出也罢”,由于“一股”与“一般”字形相似,“也罢”与“也怕”读音相近,所以竟被庚辰本传抄者胡乱抄成了“你一般的也怕”,而人文版校订者却听任谬种误传,贻害读者。

  五、错字连篇,使人读不通,看不懂

  首先在回目上就有错字,既损害了人物形象,又破坏了原著的高雅情趣和深邃意境。

  如第57回,人文版采用庚辰本的回目:“慧紫鹃情辞试忙玉”。这个“忙”字,据蒙府、甲辰、程甲本是“莽”字之误。因为宝玉之所以听信了紫鹃的“情辞”,并非由于时间上的匆忙之故,而是出于他性格上的由情痴而导致莽撞,一听到有损于他和黛玉之情的事,就莽撞地信以为真。所以对贾宝玉性格有充分、深刻了解的曹雪芹,只会用在性格上的“莽”来形容贾宝玉,而皮相上的“忙”字,很可能是传抄者因“莽”“忙”音近而误抄。

  又如第87回回目:“感秋深抚琴悲往事”,这“秋深”,据梦稿、程乙本,应是“秋声”之误。曹雪芹不可能不知道宋代欧阳修的名作《秋声赋》。“秋声”,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秋天西风瑟瑟,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既容易引起人们的多愁伤感,又非常富有浓郁的诗情和动人的画境。而“秋深”则是抽象的概念,通常也只说“深秋”,罕用“秋深”。从该回的具体描写来看,写的也是秋声:林黛玉和探春“正说着,忽听得唿剌剌一片风声,吹了好些落叶,打在窗纸上。停了一回儿,又透过一阵清香来。众人闻着,都说道:‘这是何处来的香风?这像什么香?’黛玉道:‘好像木樨香。’探春笑道:‘林姐姐终不脱南边人的话……’”(P1219)这就勾起了林黛玉的思乡之情。待众人散后,又写“黛玉添了香,自己坐着。才要拿本书看,只听得园内的风自西边直透到东边,穿过树枝,都在那里唏溜哗喇不住的响。一回儿,檐下的铁马也只管叮叮当当的乱敲起来。”(P1221)黛玉一边弹琴,一边吟唱的也是“风萧萧兮秋气深”。(P1225)“秋深”,是从“风萧萧”的秋声中才感受到的。上述种种皆证明曹雪芹用的是“秋声”;只有用“秋声”,才切合此回描写的内容,才足以刻画林黛玉生存的险恶环境和多愁伤感的性格,才活现出林黛玉那诗人的气质和深邃的文化底蕴。“秋声”与“秋深”,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足以体现出曹雪芹与愚昧浅薄的传抄者之间的天壤之别!

  庚辰本传抄者把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往往抄错,其在全书的例证,可谓多如牛毛。有的错字十分显眼,一看即知,可惜人文版却仍然照错。如第16回写宝玉“方知贾雨村亦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侯补京缺。”(P204)此“累”字,戚序、戚宁本已改作“屡”;“侯”字应作“候”,甲戌、梦稿、戚序、戚宁、舒序、列藏、甲辰、程甲本皆作“候”,而人文版却偏偏不作校改[3],使错别字合法化。

  有的错字,使人之常情和人物性格皆受到扭曲。如第16回写凤姐对贾琏说:“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P205)“蓉儿媳妇死了”,即秦可卿之死,曹雪芹分明写凤姐“闻听,吓了一声冷汗。”“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P170-171)贾珍请凤姐到宁国府帮助料理丧事,曹雪芹怎么可能与上文所写完全相反,而把凤姐写成在贾琏面前说这是“更可笑”的事呢?凤姐怎么会是如此违情背理的轻薄小人?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据舒序、列藏本,此“笑”字原是“巧”字之误,凤姐说的不是“更可笑”,而是“更可巧”,因“笑”“巧”读音相近而误抄。用“更可巧”,这不仅跟上下文完全契合,而且更活画出了凤姐那得意的神态和口吻,真可谓是曹雪芹的神来之笔,岂容他人妄改!

  六、称呼错乱,令人读不通,看不懂

  有的本是一个人,却错成两个人。如第42回写凤姐的女儿大姐儿因时常生病,要刘姥姥“给她起个名字”,“一则借你的穷;二则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他。”刘姥姥听说大姐儿是七月初七出生,便“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姐儿[4]’”。(P560)可见曹雪芹分明写大姐与巧姐本是一个人,而在第29回却写成两个人:“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P392)跟贾母等人前往清虚观打蘸。梦稿、程甲本皆删去“带着巧姐儿”,戚序、戚宁本则此句作“带着丫头们”,两者都是为了避免或改正庚辰本传抄的谬误。可是人文版校订者却偏要保留庚辰本的谬误,使读者读不懂:“大姐儿”与“巧姐儿”怎么成了两个人?大姐儿要“奶子抱着”,巧姐儿却只要“带着”,这不说明巧姐儿比大姐儿还大么?怎么称得上是“大姐儿”呢?称呼如此混乱,令人百思不解。

  有的很明显属于庚辰本的误抄,人文版校订者竟也不予改正。如第59回写紫鹃说了句林妹妹“要回苏州去”的玩话,就引起了贾宝玉痴狂病发作,贾母责备紫鹃:“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做什么?”接着写“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剌剌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P782)这里薛姨妈所说的“他姊妹两个”,显然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俩是表“兄妹”关系,一男一女,怎么成了“姊妹”呢?难道薛姨妈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么?原作者曹雪芹绝不可能出现如此荒唐的错误,戚序、戚宁、列藏本此处皆写作“兄妹”,人文版却不据以校正。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时竟以“姑娘”来称呼“姑妈”和“婶娘”。如第66回写柳湘莲要“往南二百里有他一个姑妈,他去望候望候。”(P919)接着又写贾琏要把尤三姐介绍给柳湘莲为妻,“湘莲听了大喜,说:‘既如此说,等弟探过姑娘,不过月中就进京的,那时再定如何?’”(P920)刚才说的是要去看望“姑妈”,接着怎么又说是探望“姑娘”?难道“姑妈”可以又称“姑娘”?据己卯、梦稿、蒙府、戚序、戚宁、列藏、甲辰、程甲本,此处“姑娘”皆作“姑母”。“姑母”即“姑妈”,这就完全合拍了。人文版为什么偏偏要以庚辰本的“姑娘”来混淆视听?以己卯等绝大多数脂本上用的“姑母”来让读者一目了然不好么?

  又如第68回,写凤姐因为贾珍、贾蓉父子帮贾琏私娶尤二姐为妾,而对他们大加指责,“贾蓉忙请安,凤姐拉了他就进来,贾珍还笑说:‘好生伺候你姑娘……’说了,忙命备马,躲往别处去了。”凤姐拉着贾蓉找尤氏,又说又骂又哭,“拉着尤氏,只要去见官。急的贾蓉跪在低下碰头,只求:‘姑娘婶子息怒。’”(P945)按照宗族辈分,贾蓉应称呼凤姐为“婶母”,俗称“婶娘”或“婶子”。梦稿、蒙府、戚序、戚宁、程甲本皆将贾珍所说的“你姑娘”称作“你婶娘”,对于贾蓉所说的“姑娘婶子”,梦稿、程甲本也皆作“婶娘”。这让人一看就懂,为什么人文版偏要用庚辰本的“姑娘”来称呼“婶娘”,而让读者陷入迷魂阵呢?

  七、通假字泛滥,徒增读者的困惑

  “玩”与“顽”混用。如第41回写“于是大家出席,都随着贾母游玩。”(P549)此“玩”字,庚辰本及各本皆如此。接着写“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P550)此处底本及各本皆作“顽”。接着又写“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果子吃,又忽见这个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P550)此处前者用“顽”,后者用“玩”,读者还以为两者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其实完全一样,庚辰底本及各脂本皆作“顽”字,只是人文版将后者改成“玩”了。这使读者更搞不懂:既然两者含义相同,应该都用“玩”,为什么前者用“顽”,后者又将“顽”改成“玩”呢?这不是蓄意增加读者的困惑么?

  “回”与“会”混用。如第62回写“宝玉推他说道:‘快别睡觉,咱们外头顽去,一回儿好吃饭的。’”(P857)据己卯、梦稿、蒙府、戚序、列藏、甲辰、程甲本,此“回”字皆作“会”。“一回儿”,意为一次;“一会儿”,是指时间不长。此处显然应该用“一会儿”,而人文版却拒绝据己卯等多数脂本予以校正,而使读者困惑:怎么“外头玩去”还有一回、二回之别?

  “教”与“叫”混用。如第32回写史湘云说:“你不必说话叫我恶心。”(P430)此“叫”字,庚辰本原作“教”,人文版校改作“叫”是对的。而第31回写晴雯说:“别教我替你害臊了!”(P418)此“教”字,己卯、梦稿、蒙府、戚序、戚宁、列藏本皆作“叫”,人文版却未作校改,令人搞不懂:难道“害臊”还要人“教”么?

  “恨”与“很”混用。如第29回写宝玉“便赌气向颈上抓了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P402)“恨命”,使人不禁要问:难道宝玉是个相信命运、憎恨命运的人么?难道他摔玉不是为了对封建统治者制造金玉良缘的抗争,而只是憎恨自己的“命”不好?这岂不是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莫大扭曲和误解?!

  “委屈”与“委曲”混用。据《现代汉语辞典》,“委屈”,是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委曲”,是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两者迥然有别,而在古代却可以通用。如第20回写袭人在遭到李嬷嬷的辱骂后,“由不得又愧又委屈,禁不住哭起来。”(P270)这“委屈”二字,庚辰本原作“委曲”,人文版校改为“委屈”是对的。然而接着写“李嬷嬷见他二人(指林黛玉、薛宝钗)来了,便拉住诉委屈,将当日吃茶,茜雪出去,与昨日酥酪等事,唠唠叨叨说个不清。”(P270)这里的“委屈”二字,蒙府、戚序、戚宁、舒序、甲辰、程甲本皆作“委曲”,李嬷嬷所诉说的正是事情的原委曲折,该用“委曲”。而人文版却依据庚辰本用“委屈”,这就使读者搞不懂:袭人和李嬷嬷究竟是哪个受了委屈?同一件事,怎么会两个当事人都是受委屈呢?从接着写凤姐把此事归咎于“李嬷嬷老病发了”,(P270)可见是李嬷嬷让袭人受了委屈,而李嬷嬷本人则说不上受委屈,她只是要向人诉说委曲。

  此外,还有“带”与“戴”、“坐”与“座”,“这们”与“这么”,“小气”与“小器”、“利害”与“厉害”、“亦发”与“益发”、“终究”与“终久”、“服侍”与“伏侍”、“懒待”与“懒怠”、“素昔”与“素习”、“怎奈”与“争奈”、“的”与“得”,等等,在全书中皆往往混淆不清,如同佈满障碍物一样,阻挡着人们顺畅地读通看懂。

  八、人文版校订者误删误改,也造成读不通,看不懂

  误删。如第33回写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引见才能进荣国府,因此她先向人打听:“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人回:“我们这里周大娘有三个呢。”问她要找哪一个,“刘姥姥道:‘是太太的陪房周瑞。’”(P94)此处在“周瑞”后有“之妻”二字,人文版据甲戌、己卯等本子删去了“之妻”二字,造成上下文矛盾、不通。刘姥姥要找的是“周大娘”,给太太作“陪房”的是“周瑞之妻”,周瑞是周大娘之夫,显属男性,怎么可能“是太太的陪房”呢?下文接着写刘姥姥找到周大娘之后,“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P94)“家的”即“之妻”的俗称。可见人文版把“太太的陪房”由“周瑞之妻”,删成“周瑞”,是多么的荒谬、不通之至!

  误改。如第29回写凤姐对张道士说:“你只顾拿出盘子来,倒唬我一跳。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是和我们化布施来了。”“众人听说,哄然一笑。”“贾母回头道:‘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P397)这“割舌头地狱”,是人文版据戚序本的妄改。庚辰本原文是:“不怕割舌头、下地狱。”“割舌头”,是对凤姐拿张道士取笑的惩罚;“下地狱”,是指凤姐对道家不敬,犯下了“下地狱”的罪过。这是并列的两项处罚,若如人文版所说“下割舌头地狱”,哪有专门割舌头的地狱?这不是天下奇闻么?

  更令人诧异的是,原文分明很通顺易懂,人文版却改坏了。如第31回写“晴雯笑道,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P422)怎么会上句是“笑道”,下句又是“说道”?这真叫人读不通、看不懂。庚辰本原文是:“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这本是很通顺易懂的,却因人文版将“着”误改成“道”,形成上下句两个“道”字重复不通。

  有的属同音词,底本错了,人文版又改错了,仍旧读不通。如第40回写鸳鸯、凤姐要拿刘姥姥“取个笑儿”,“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P534)这个“很”字,庚辰本作“恨”,蒙府、戚序、戚宁、甲辰本作“狠”,人文版依据舒序、列藏、程甲本改作“很”。其实,这三个字,无论是“很”“恨”“狠”,用在这里皆说不通。笔者认为应改成:“哼!不与你相干,有我呢。”庚辰本用“恨”,是因与“哼”同音而误抄。哼,读heng,是表示不以为然或不满意的语气词。经我这样校改,不仅文通字顺,更重要的是使鸳鸯说话的神态、口吻皆活现,才足以恢复曹雪芹原文的神妙!

  以上我从八个方面揭示了人文版《红楼梦》存在种种令人读不通、看不懂的一些例证。我认为,这是造成读者“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人文版校订者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失误,又主要是由于现存各种《红楼梦》或《石头记》版本,皆非出自曹雪芹原稿,都是后人辗转传抄的本子,或根据传抄本修补整理刊印的,在传抄和整理刊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误抄、遗漏、妄补、臆改之处,人文版校订者却过于迷信庚辰抄本,要保留庚辰本“原来的历史面貌”[5]结果连庚辰本传抄中的许多谬误也保留下来了。作为研究者,确实需要看“原来的历史面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足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而作为面向广大读者的普及本,我认为则应根据“择善而从”的校勘原则,即吸取所有脂本和程本的长处,摒弃各本误抄或妄改的谬误,以尽可能还原曹雪芹《红楼梦》好读易懂的真面目。

  即使我们所择的“善”,可能是属于后人传抄时的改笔,只要它确实改的好,曹雪芹也会欣然接纳。他在《红楼梦》中引用的“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是几时”三个字即属于金圣叹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修改。可见关键是要改得好,而不是误抄妄改。

  至于古代流行的许多通假字,也许确为曹雪芹原稿即有。为便于当代读者阅读,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加以订正,这也是以不违反曹雪芹原著的精神为前提的。曹雪芹也深知语言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因此他的《红楼梦》不用文言文,而用活在群众口语中的白话文,目的就是要让大众爱看。

  为此,我强烈呼吁出版界:绝不能让《红楼梦》这一最伟大的民族文化瑰宝蒙羞受辱,被冷落、埋没,必须清除强加在《红楼梦》中误抄妄改造成难读难懂的种种“障碍物”,还曹雪芹《红楼梦》好读易懂的真面目!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周中明 2016年1月—2018年8月搜集资料并撰稿于合肥安徽大学文学院

  


  [1]此为人文版《红楼梦》第3版的页码。以下凡不注明出处者,其页码皆见于该书。

  [2]冯其庸:《<红楼梦>校注本再版序》,见人文版《红楼梦》卷首。

  [3]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程耀告诉我,她买的人文版《红楼梦》此“侯”字已改作“候”。经我核查,我依据的是2008年7月第23次印刷版,她看到的是2015年10月第52次印刷版。

  [4] “巧姐儿”,据梦稿、程甲本,庚辰本及人文版作“巧哥儿”。

  [5]冯其庸:《<红楼梦>校注本再版序》,见人文版红楼梦卷首。

省直单位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科院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地震局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统计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安徽行政学院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直机关事务局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信访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国防工办 省档案局 省招标局 省地矿局
省参事室 省地方志办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供销社 省国税局
安徽煤矿安监局 省气象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友情链接  
联商在线 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 浙江大学EMBA精英班 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
嘉兴市安徽商会 贵州省安徽商会 云南省安徽商会 天津市安徽商会 南京市安庆商会 安徽省江苏商会 安徽省山东商会
安徽省上海商会 安徽省北京商会 山东安徽商会 安徽湖南商会 中山市安徽商会 四川省安徽商会 连云港市安徽商会
宁波市安徽商会 福建省安徽商会 宁夏安徽商会 上海市安徽商会 河南省安徽商会 沈阳安徽商会 昆山安徽商会
广西安徽商会 常州市安徽商会 杭州市安徽商会 安徽省广东商会 惠州安徽商会 镇江安徽商会 内蒙古安徽商会
义乌市安徽商会 江西省安徽商会 安徽省浙江商会 苏州市安徽商会 无锡安徽商会 温州市安徽商会 江苏省安徽商会
工商导报 徽商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徽 中安在线 中国新徽商 安徽省工商联

版权所有: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企业服务中心   皖ICP备202100942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推广
电话:0551-62607458 

邮箱:hsnjbwh@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