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安在线
文化是乡村存续的源头之水。经过千百年的洗礼,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直留存的就是流淌在田间地头源远流长的文脉。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庄的繁衍生息,它演变成最淳朴的乡土文化,展现着民族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面貌,连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动力。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文化引领,坚定文化自信。
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体,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村民的文化素养提升了,文化才能在乡村蔚然成风。一是模范带头,以点带面。发挥榜样模范作用,通过道德模范、村级好人评选、创建文明家庭等活动推选出典型家庭和先进人物,积极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的过程中培育文明风尚、弘扬正能量。二是宣传引导,见诸日常。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地制定村规民约,让走街串巷的文化墙“活”起来,定期举办“村晚”、戏曲大舞台、流动电影院等文艺活动。三是教育引领,入脑入心。把“传育立行”教育工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村民读书会、红白喜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将国学读本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让优秀文化扎根于农村的每一片土壤。
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夯实文化硬基础。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载体和纽带,完善巩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使得文化在乡村显现绵绵不绝的力量。一是制度考核显效力。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化振兴的重要论断,坚定执行省、市、区委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制度、方案、办法;结合激励奖惩机制,将文明创建纳入千分制考核、纳入党组织书记述职述评工作,推动文化向纵深发展。二是线上线下聚合力。注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多元化建设,以展板、宣传栏、横幅等为载体多种形式展示;利用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堂等“微”时代新兴媒体,激发文化传播活力。三是人才资金增动力。配齐配优村级文化协管员,请专家学者前来开设文化讲堂,组织文艺工作者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加大文化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成立村级文化基金,为文化振兴提供坚强物质保障,让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旗帜鲜明发展先进文化,用活文化辩证法。文化领域合乎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一是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地方急于求成,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往往习惯于推翻重建,导致农村特色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衰落。淳朴的乡风文化遵循着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文化。二是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乡土文化是落后、封建的文化,从根本上说,农耕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思想沃土,要在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须深刻把握乡土文化与其他先进文化的关系,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三是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乡村文化发挥好“换血”和“造血”动能,重新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
深入推进引领文化产业,挖掘文化新动能。要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在新时代,文化也是潜在的生产力,发挥好文化的内在作用,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一是从“办”文化到“管”文化。政府要创新管理,厘清权利边界,通过政府购买机制,实现文化事业产业融合,运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给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二是从“造”文化到“享”文化。要让更多的人去享受文化的熏陶,去感受文化的底蕴。扩大文化发展空间,利用“文化+旅游”“文化+艺术节”“文化+红色基地”、制作文化工艺品、展示民间技艺等方式,因地制宜打造当地文化特色,刺激群众对文化的消费热情,从而为经济提供新的内生动力。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让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并驾齐驱。随着乡村全面振兴,中华文化也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