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是纪念安徽农村改革40周年的信史
潘诗颂
历史的意义,在于被铭记。改革开放是过去40年被历史铭记的专属名字,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打开时间未来的特有方式。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纪念峥嵘岁月、弘扬改革精神、汇集筑梦伟力的《破土——安徽农村改革之路》一书出版,可喜可贺。
古老的江淮大地,曾经演绎过多少历史的沧桑大剧?这些伟大事件的全过程,被记录在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编辑的《破土》这本书里。书的名字很简洁,然而很有力量。编委会坚持亲历、亲见、亲闻,分探索、风云、振兴三个篇章,精心撷取24篇文章,生动再现安徽在农村困难时期之闯出新路、历史转折关头之实践起点、深化改革时代之大胆尝试,清晰描绘了安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得不说,编辑部及每篇作者都是勤奋而富有才学的作者,他们多以白描式的笔触,追述那段历史,文采略去,朴实无华。这是一本回顾安徽农村改革开放40周年的信史之书。它在叙述史实的时候,几乎是未加修饰地直接援引原素材,亦未主观加以场面调度,有分析力的读者从中不仅仅能读到历史事件的原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得出某些有益的结论。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安徽的农村改革究竟是怎样兴起的呢?书中从1961年安徽推行“责任田”的历史渊源起笔分析,“责任田”虽然夭折了,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它又破土而出,并以勃发之势,迅速茁壮成长。安徽“省委六条”的制定发布,农村改革大幕的一角从安徽悄然揭开。 1978年,安徽的百年大旱,直接促成“借地度荒”,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抗灾热情,而且为在广大农村广泛推行包产到组、到户、包干到户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全省农村一些地方闻风而动,或公开、或暗地、或自发、或有组织地搞起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1978年春种时,来安县烟陈公社魏郢生产队实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到组,以产计工,统一分配”办,当年9月便在全县里作了经验介绍。 1978年秋种时,来安县委书记王业美批准十二里半公社“产量最低、社员最穷、集体经济最薄弱、农户最脏、病人和小孩最多”的生产队——前郢生产队“包产到户”。前郢生产队成为滁县地区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与此同时,肥西县山南公社小井庄生产队以借地为名,再度搞起责任田,成为后来“包产到户”的源头。在来安、肥西等县推行包产到户过程中,凤阳县马湖公社则创造了“大包干”办法,全县迅速铺开。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名为包干到组,实则率先突破了这一形式,在1978年11月秘密搞起了包干到户,成为中国农村包干到户第一村。这些内容在书中均有真实记录。
追根溯源,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 ”从“包产到组、到户”到乡村振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中国,40年砥砺奋进,中国书写下“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的惊世奇迹。作为一种时间文明,40年来的接力探索,让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火炬、奋斗指南。
《破土——安徽农村改革之路》不仅装帧精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史实到文字,认真严谨,经得起检验,是一部经过努力打造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精品力作。书里深入挖掘研究最新资料,再现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的安徽农村改革40年历程,从中可以读出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开辟未来的至上法宝,莫过于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