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诗颂
从延安归来,我的案头多出了一朵清新的山花。这就是创刊于1972年5月的延川县文学诗刊——《延安山花》。这本封面微微泛黄、透着悠悠黄土气息的文学刊物是革命圣地之行的珍贵收获,它使我锤炼党性的铸魂“补钙”之旅更添神韵。
延安市延川县县级文学刊物《延安山花》是盛开于特殊年代的一朵文艺奇葩。 1969年1月,两千多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川插队,他们带来的先进城市文化,给陕北黄土地注入了一种新的文化因子,也再次点燃了延川人的文艺激情。时任县通讯组组长的曹谷溪,从一本《延安儿女热爱毛主席》的诗集里找寻办刊方向,着手创办文艺刊物。不久,延川县就有了一本题为《工农兵定弦我唱歌》的诗歌集,署名“延川县工农兵文艺创作组创作”,后正式定名《延安山花》出版发行。山花的主要编创者,还有日后名满天下的路遥和知青陶正等。
在那个万木凋零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创作热情和生命激情,浇灌着这颗幼小的文学种子,使之生根发芽,绽放开来。《延安山花》诗集里面的诗,有的较为通俗,但饱含真情,显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迹。 《车过南京桥》《塞上柳》《当年八路延安来》《走进刘家峡》《电焊工》《歌儿伴着车轮飞》《老汉一辈子爱唱歌》等,简洁、质朴、明快,琅琅上口。即便是在4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它依旧令人激情满怀,从中更可以读出诗歌创作者的朴素情怀。
只要翻开稿件档案,就会发现不少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许多有影响的作家、诗人都曾在《延安山花》发表过早期作品,路遥最初的诗歌均刊于《延安山花》。我查阅了一下,案头这本山花里,直接署名“路遥”的有四首,署名“雨园”、“鲁元”也是他。如果后人的回忆是正确的——《延安山花》收入他十多首诗歌,那么,这本诗集里应该还有好几个笔名是路遥的。《山花》像一颗明亮的星,在延川的上空闪耀。在百花凋零的早春寒月,一朵“山花”在延川县黄河畔的山坡上迎风绽放,并向这个世界显现出她顽强的生命力和独具特色的魅力!
陕北作家曹谷溪,曾在1975年采访过延川县梁家河大队知青习近平,采写了通讯《取火记》,记录了习近平带领群众大办沼气,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区用沼气煮饭、点灯,在梁家河点燃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的生动事迹。曹谷溪还记述,当年去梁家河采访时,进村时路陡不平,吉普车打滑无法上去,是习近平和几个村里的后生一起用力,才将车推进了知青们居住的窑洞院落里。曹谷溪说,总书记当年也爱文学、爱读书,他和路遥等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记录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的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第五集记录有这样的内容:“插队时,他到处找书……延川当地创办的一份文学报《山花》,也进入了他的阅读范围。通过《山花》,他认识了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路遥,两人曾彻夜长谈。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说:“我跟路遥很熟……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在《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总书记还提到,同批知青中,“还有路遥,他是延川的本地知青,写了《人生》。还有个作家史铁生,写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这个清平湾就是过去他插队的延川县关家庄。”
今天,《平凡的世界》仍然被人们铭记,路遥的精神、心灵和文学生命仍然感染和打动着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真正作家的精神价值,这也再次印证文学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思想和艺术的力量,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路遥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被赞誉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走进路遥住过的窑洞里,从简单的布局陈设,朴素的日常用品和众多的旧书资料中,我依稀窥见了路遥在生活窘迫的艰苦岁月里对文学坚守的身影。正是贫困的生活,浓郁的黄土风情给了路遥创作的源泉,才使他写出了撞击读者心灵的不朽巨著。我们不约而同地用深深鞠躬和留言簿上真挚的话语来表达对文学大师的致敬与缅怀。
春天的陕北,是美丽的。群山朗润,黄土地被绿色浸染,烂漫的山花舞动着春风,尽情地挥洒着春日的温润和惬意。从延安坐车三个时辰,就到了延川县关家庄,这个村庄就是作家史铁生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故事发生地。历史不断远去,但时代精神的火花却在黄土地上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和意绪。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延安山花》和一份份《山花》油印小报中,感受在那个万木凋零的年代,诗人曹谷溪与作家路遥等人一起创刊的热情和喜悦。也能在一本本陈旧泛黄的书籍里,在那些充满智慧和流淌诗情的文字中,感受他们对高天、对厚土、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
山花,是陕北高原常见的一种野花,也叫山丹丹花,朴实无华。而《延安山花》,总是以一种诗意的气质嵌入延安的印象中。 《山花》宛如一束清新自然的山野小花,在背洼洼里的向阳处,开得执着、质朴,却不娇媚、不带脂粉气。这朵山花,因为有革命的延安为背景,方显得不同寻常;延安所创造的革命精神,也因为有了漫山飞舞的山花,而显得更加生动饱满。如今,我多次把目光投向这束山花,重拾温馨而美好的延安之行的回忆。我多次在《延安山花》里对焦珍藏的记忆,体验精神的留存。这本《延安山花》诗集不仅寄托着我此行的美好回忆,更有着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