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春玲
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诗风盛行,书载有2536位诗人,均有千秋笔墨留存后世。其中,王维诗、书、画、音律皆精,被后世尊崇为“文人画”鼻祖,并且是唐史以来最著名的一位“诗佛”。
历朝文人中,因文进仕任官、升官者有之,被贬、坐牢、杀头的也不计其数。一个字,因“才”而祸福相依。谢灵运、李白等才情过人,自视清高,连皇帝的眼色都视而不见,落得个为性情而活;王勃、骆宾王、孟浩然、柳宗元等,均因诗文才情不入权贵法眼,纵有报国方略,也只能在生活的坎坷中戚戚然苦渡余生。
王维和李白同年,生于公元701年,是武则天篡位做皇帝的这一年。
王维祖籍山西祁县。祖上两代为官,受家风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从小精通音律,还擅长写诗作画。17岁离家出游时,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文联句清新自然,流露着质朴厚重的情感。
王维的诗文流传到京都长安,大学士和权贵们颇为他的才情折服。卓越的王维,上天对他格外眷顾,生的清秀俊朗,风流儒雅。20岁那年,他由家乡赶到了长安。
王维没有想到,长安因他的诗名已有了一众粉丝,就是歧王、宁王也乐意请他为座上宾。
但王维表现的优雅知性,不卑不亢。他用与年龄不相称的沉稳从容目视长安后,心里己然把考中进士作为仕途志向。传承衣钵,光耀门庭可能是他的初衷。
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唐玄宗弟弟歧王,对这位根正苗红、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嘉许有余。为此,他宴请玉真公主,并借机介绍王维。席间,歧王请王维弹曲助兴。王维玉树临风,优雅的抱着琵琶,弹奏自己创作的《郁轮袍》曲。明丽中略显伤感的曲调,让略懂音律的玉真公主,更加注视着眼前不染风尘的纯净青年,并悸动了心弦。歧王见状对皇妹说了王维想考进士的愿望。是年,王维凭才情实力如愿考中进士。
公元730年,王维供职皇宫。一日,他私自邀请孟浩然到宫中谈论诗文。不料两人谈兴正浓时,忽报“皇上驾到”!
孟浩然是个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慌忙间无处回避,就躲在了一床底下。
王维见皇上李隆基巡视室内,似有凌乱之嫌,担心有欺君之罪,只得如实禀报:“襄阳孟浩然是我的故交,他的五言诗匠心独运,意境深远,天下称其美。敝臣正在和他谈说诗文,不意皇上驾到……”。
玄宗一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大喜道:“朕早闻孟浩然其名,快快请出。”
从床下爬出的孟浩然,惊恐未定,满脸尴尬神色。
玄宗却笑着对他说:“孟卿可诵近作,博朕一笑否?”
布衣出身的孟浩然,生性随便,又不谙官场上的清规戒律,无所顾忌,略为思索便吟出著名的《岁暮归南山》,其中有联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讥讽皇上不分贤愚,埋没人才。玄宗听了,怒火中烧,当即下令:“放归南山,终生不仕。”
瞧,这孟浩然情商是真的低啊!你就颂两句主旋律,来个曲线救身又如何呢?!绝好的机遇就这样在面前溜走了。
王维识才交友,不因孟浩然是布衣而拒之千里,并且在玄宗面前郑重推荐,可见王维的高洁品性。
公元736年,以宰相张九龄为首的改革派,在朝廷保守派李林甫的诬陷和激烈反对下,黯然下台。李林甫小人得志,气焰嚣张。因王维的政治主张和张九龄接近,又是他提拔的人,李林甫自然没有好脸色,训斥、羞辱是家常便饭。
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王维郁闷塞胸,沮丧万分。他本想在监察御史之位,完善朝纲,稽查违误官员,但此时,他的抱负无以施展,并随时有生命之虞。好在10多年来,他的诗、书、画、音律等才学,以及他潇洒飘逸的浩然之气,得到了主流阶层的认可!不知李林甫是心怀惜才之心,抑是慑于王维与皇亲有关联的缘故(野史记载玉真公主与王维有暖昧绯闻),便找了个借口,让他奉调出京,到凉州(今甘肃平凉)当了个文职官员。
王维在凉州期间,身心放松。原来政治斗争投放到他心灵上的阴影,被雄伟粗犷的大自然和边塞的壮丽风景,一扫而光。王维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代表作《使至塞上》,向来为人们传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文中,表现了诗人对荒漠壮阔无边、奇异景色的由衷赞叹!
王维在边塞呆了三四年后,又被奉调长安。李林甫仍在执政,而且党同伐异,更是变本加厉。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候下,不会见风使舵的王维,便想独善其身,用少管时政的态度消极退避,而避免与李林甫发生正面冲突。
向来沉稳从容的王维,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里,买了一座山庄叫“辋川别墅”。我们仿佛看到王维伟岸的身影踽踽独行,凝视着,沉思着,山庄里的山林、草木、溪流、花鸟,甚至野风,都尽收眼底,揽入胸怀,安抚他那颗需要滋养、日渐深广的心灵!
王维的思绪,完全沉浸在山水画意境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诗文中,王维用洞悉世事的目光,在物我两忘的情态中,把寂寥意趣和画的光影形色高度融合,突出了意境的冷寂、空灵和雅丽。
公元755年冬季,大军阀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使繁荣昌盛的唐王朝陷入“安史之乱”的灾难中。面对此情此景,官至给事中(抄发章疏、稽查违误)的王维,痛心疾首,不甘束手受辱,便设法逃出长安,追随西奔的唐玄宗。不料半途被叛军抓获,送至洛阳。
安禄山称帝后,为收买人心,对原唐王朝左丞相李希烈等三百余位官员,大封官爵,授予伪职。
王维出众的才华和威望,安禄山自然不敢小觑,仍逼他任给事中要职。但王维故意服下泻药,弄得面黄肌瘦,不成人形,称病不出。安禄山无奈,把他囚禁在洛阳的菩提寺中。
安禄山当了皇帝后,便在洛阳禁苑的凝碧池,大摆庆功宴席,命他的新臣旧部都得参加。王维此时被禁足在菩提寺。
席间,全部被囚的唐朝梨园子弟,都被招来为宴会伴奏歌舞。雷海青是位弹琵琶的乐师,弹奏间,突然用右手猛地一抹,“乓乓乓”一阵乱响后,弦全部断了。
雷海青见安禄山脸色突变,站起来横眉怒斥,“你这个杂胡,本是朝廷边将,不去卫国保家,却叛逆作乱,无恶不作!原是罪该万死,却还要摆宴庆功,你何功之有?!”说罢,雷海青高举琵琶,奋力摔地,砸个粉碎。
安禄山气急败坏,令禁军把雷海青绑到试马殿前,把他肢解示众。
次日,好友裴迪来访,说了雷海青壮烈殉国的事!王维深感震颤而悲愤!他愤慨伤悲不己,夜幕下几欲流泪,郁闷塞胸的他,挥笔题写了《闻逆贼凝碧池作乐》: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边奏管弦。
王维身陷囹圄,却在标题上冠以“逆贼”直斥,可见其刚直不阿的勇气,“百官何日再朝天”,更表现了他作为臣子的忠心。据说这首诗传到蜀地时,正在避难的唐玄宗看了很是感动。
两年后,新皇帝唐肃宗在回纥(今维吾尔族)军队的帮助下,反攻长安,讨伐叛军,收复京城。但王维在沦陷时期写过《闻逆贼凝碧池作乐》这首诗,斥责叛乱,表达了对唐王朝的忠心;加上他弟弟王缙是紧跟肃宗、平定叛乱的有功之臣,所以肃宗皇帝特别宽恕了他。一段时间后,让他官复原职,后又升至尚书右丞。
此时的王维,更加看破世事纷争,觉得功名富贵不过云烟耳。他脱下官袍,平静地走出金碧辉煌的朝廷大门,深邃冷峻的目光,投向佛寺和山水之间,彻底过起了隐居生活。
晚年的王维,诗性和佛心为他的文章抹上了禅机和圣洁的光芒,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终南别业》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名句,让人看到了诗僧王维的丰富、从容和优雅,在静l水流淌的心境中,参悟了面对人生困顿的平静。
文史家评说,王维赋予了山水生命,山水也疗愈了王维的伤痛。清风明月间,他们相互陪伴,彼此成就。
公元761年,一个风轻淡的日子,60岁的王维端坐床前,写下几封给亲友的书信后,从容而逝……。他的一生似一缕春风,优雅而来,优雅而去。
王维死后,被葬在陕西蓝田县辋川乡白家坪村东60米处。建国初期,由于这里建造工厂,王维真身墓地尽皆被毁,成为文化界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王维的衣冠冢,葬于河南南阳方城维摩寺西北方一公里处。维摩寺为王维生前请求皇上划拔银两修造的。王维逝后两个月,维摩寺方丈把他留在寺内的遗物一并埋在里面。因王维在当时的名声很大,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取名叫王坟。据说,衣冠冢现在是田野里荆棘丛生的土丘,令人感慨和心酸。
诗人王维,在唐中期动荡的官场上,一直站立着并行使公务员的权力,与他把禅意融入到生活和诗文中,坚守独善其身有绝对的关系。
盛唐诗坛,李白千秋逸调,杜甫一代规模,但若论才艺的全面性,王维毫无悬念是唐代诗坛第一人。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演义》钱念孙著
《诗佛.王维》唐代大诗人故事集编委员会著
2020年3月2日于守静斋 |